关灯
《文稿,还能这样写》作者雄文《笔杆子碎语》作者王一端《机关文稿写作入门》作者杨新宇《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》作者何新国
最新《公文写作培训课程》直播间《公文写作百法例讲》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、《老秘笔记》作者老猫《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》作者胡森林
开启左侧

于丹国学讲座全文实录:<论语>心得的激荡与感悟

[复制链接]
宁泰秘书 发表于 2012-2-1 16:07:2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 
公文写作培训班
大家好,非常感谢在座的各位朋友。谢谢大家在一个周末的下午,我们能够有这样一个场合,来做这样的交流。
5 H5 f+ O, ?. ~! Q1 ?: I
2 e6 I. D* s2 V3 y  刚才我走进来的时候非常非常感动。因为今天我们这里不仅是座无虚席,而且还有那么多站着的朋友,还有坐在地下的朋友。我想大家不一定是为我而来,其实我们都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那一份愿望,也就是说在今天,我们每一个人有很多梦想,我们同样有很多迷惑,我们每个人有很多憧憬,但是当下我们也还有很多的犹豫不定,甚至我们都有内心的遗憾与伤痛。怎么样可以让自己有限的一生过得更好?为着这样一个愿望,我们回首去追觅古圣先贤的声音。 ! {1 k  x" E! E0 c

. l6 f9 B! w( |! G5 x  其实我会看见先贤们在千古之前,越过历史的尘埃,还在向我们缄默微笑。他们的笑容会给我们一种温暖和信心。我想今天我们到这里来,是共同完成一次寻找。其实我们寻荐的,不一定是古人的一句哲言,而更重要的是他的哲言说出了我们在日记里说的话,或者是久久徘徊于心但终不所得的那一句话。其实这样一种愿望发乎于心,止乎于心。每一个人,我想今天来的每一位朋友,其实是为了这样一种心灵的愿望。
. m! d" d8 o5 r, A
" ?9 w0 {/ R; a  Q  那我们的话题就从心灵开始。什么是激荡与感悟?我想每一个人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,我们的眼睛可以无比辽阔地发现世界,但是我们不一定能够无比深刻地发现内心。因为人的内心是什么样子,这永远是我们最难回答的问题。 ) j& f2 g, f, f, B4 E

1 N/ C+ S; ?0 d 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:一个人去做心理咨询,他跟医生讲说:“我现在的症状是不怕工作,但是很怕休息的时间;我在执业的时候大家都说我很优秀、很成功、很称职,但是一个人回到家里,我就会忧思不定,内心不知道何去何从。我被我自己很多迷惑的愿望,支配得食不甘味、寝不安眠。我这样一种状况已经很久了,如此下去我就很怕自己会得忧郁症。”
4 y2 j0 J. r; i
& L1 F8 [4 U$ C/ z  d  医生听了听说:“你这个情况是很危险,我先给你一个建议,我们这座城市里面,有一个豪华的大剧院,我们国家一位很优秀的喜剧演员在里面演出,大家看了以后都会开怀大笑,忘怀得失的。” 所以医生讲说,你先去看他的演出好了。你去看上十天半个月,等到你的情绪都调整好了,你回到我这里来,我们再来做一个探讨,看看怎么来改变你的状况。 - Q1 X! d: {$ v; z2 e. }/ v) q1 I$ q

# q- D1 Q; ]2 [  医生讲完了以后,这个病人很久很久没有抬头,他抬起头来的时候泪流满面。他对医生讲了一句话,他说,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。
3 Y7 w: H7 C% U* R6 F  A
3 f4 `4 r/ S' K. M( e4 r 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叩问内心,这不是一个寓言,这说的就是我们自己。其实在当今社会上,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或大或小的喜剧演员。我们每天会用笑容,会用蓬勃自信的表情去装点出来一副面具。
, h! [# l, c: G0 u0 B
1 w! B0 h) H8 `3 ?" ~  我们工作的时候要面对老板、面对同事、面对手中的职业。回家以后要面对亲人,不能让他们为我们担忧。我们每一天在这个世界上,太多的表情是为了他人,而内心的愿望究竟是什么?其实我想这个故事是作为一个现代人生命中的一个寓言。它其实是表现了我们内心的一种深深的困惑。我们还知道内心的声音终究是什么吗? 3 Y2 d2 c* l  A1 m4 J/ i
' c1 j/ \/ ^) [
生命的觉悟
# L$ Y  W5 w4 X1 ~7 O/ F( ^/ m- s4 V
  其实我们从很小的时候会受到一种教育,讲到我们要建立生命的觉悟。那么何谓觉悟?其实这是一个佛家语了。我们大家回到最本初的字义看看很有意思。觉字头,下面一个看见的“见”,悟呢,是竖心一个吾。所以其实觉悟觉悟,本初的含义就是“见我心”,也就是“是不是有能力看见了我的心?”我们其实在这样一个媒介咨询很发达的时代,在网上,我们可以查到所有想要的咨询,了解一个世界已非难事。但是,“见我心”的能力,未必因为科技发达而同步增长。 0 h  ^5 k9 J2 ?/ ~6 f) [7 C
/ N1 s- s0 O. T$ |9 j4 |+ n6 ^
  我们面对自己的时候,只有比过去更迷惑,因为我们的生活更复杂。我们只有比过去更艰难,因为我们在复杂生活中,可抉择的欲望更繁复。所以面对这一切的时候,我想认知心灵,从古圣先贤那里找到一点简单真理,以生活为依据,这就是我们今天重读经典的意义和价值。 ) p9 H8 I' O" f) h& \9 U+ q  h
0 Y& e, ?/ Q7 E; `% Y9 s/ u
  这次我来到新加坡,很感动,因为我没有出国的感觉。我所见到的,仍然是一样的面孔,一样的笑容,说着一样的语言。在这里,我想有一些文化是同根同源的。真正的文化基因,永远不是从外在灌输的,而是在内心唤醒的。有一些文化的感觉,它折服于我们的血液之中,某一种机缘怦然入心,我们知道它就活在了过去了。所以其实觉悟觉悟这个词,在这个佛家概念里面,它也是两个阶段。觉是一个扁,就是所谓的这种知觉,突然之间有人讲话,醍醐灌顶,了然于心,这是觉。但是悟是一个过程,也就是说有了觉这个时刻,还要有漫长一生的感悟。其实感悟就是每一个人以自己的心,见仁见智见经典。我们终究从里面得到了什么? 9 W7 b7 {! S5 C& w: G8 A

& _7 f+ c, k: ?: @8 M9 ?君子坦然面对生命 - [8 s8 N! h6 D5 [( O
) ~4 U4 |! A! }
  今天外在的世界如此反复,但是我们走出去的时候是不是会有一种内心的坦然?有一种从容和镇定呢?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曾经问过老师说:“老师啊,敢问君子,一个君子的状态什么样呢?”老师回答得很简单,四个字,叫做“不忧不惧”。这就是君子了?太简单了吧?那老师又反问了他一句说:“内省不疚,何忧何惧啊?”一个人如果自我反省,内心没有歉疚,上不愧苍天祖先、下不愧子女父母,那么自己的内心有什么可内疚的? : g0 v5 i" g" R0 y" `
! a4 O, z! H, o9 ^' w2 K- d
  老百姓讲一句话说:“为人不做亏心事,半夜敲门心不惊。”这就是一种生命的坦然。孔子说,如果在当今社会,外在有如此多纷扰的声音,我们偏偏困顿于一派喧嚣之中,但是叩问内心,无忧无惧,这容易吗?这还不够做一个君子吗?所以其实我们不要以为说君子就一定要兼济天下、建功立业,于社会士工,做出大辉煌的人才配这个称号。其实一个君子首先面对的是自己的心,有一份生命朴素的坦然。这对于今天的人来讲,可能很艰难,因为我们面临的每一个时刻都在变化。这种变化会让我们充满了迷思。 9 y$ Z& I- G3 T. Y5 _0 N

% x9 q* m5 U8 Z: ^4 x. m社会因选择 简单变得奢侈 ) O$ m- C+ W' j, }/ O* E+ T) p! L9 L
# F6 x7 s+ W# h1 m8 i6 |
  今天的社会中有很多简单概念变得很奢侈。比如说健康,如果我现在问有谁敢脱口而出,自信地说,我的身心是健康的,敢这样说的人一定很骄傲了。其实今天我们更多的时候会忐忑不安地想,我这个状况可能就叫亚健康,觉得身体没有大病,但是总有一点疲劳过度。自己的心理上也不至于说出什么大问题,但是总有点萎靡不振,打不起精神。不是腰酸背痛,就是气喘咳嗽。这到底算什么呢?这无非是一种亚健康。实际上健康永远是我们人生最朴素的标准。在科技发达之前,乡村的人们也许更容易拥有。但是今天对一个物质文明如此繁盛的现代社会来讲,健康变成了奢侈品。 ) R/ G, y# M' F( r' I( S

* ^# m' h+ k- Q' d/ P  其实内心的坦然也一样,当我们在物质贫瘠的时候,我们会因为贫瘠而带来一种安定。也就是说,无可选择有的时候也使人知足常乐,因为你选不了什么。 ) M; s! r" Z2 [' v8 g4 l

+ D$ A& }# ^8 H) C  在中国大陆我的感觉,我们不要说两三千年来有什么样的变化,其实大家就看一看最近这几年,那个时候大家是福利制度,分房子,两间小平房一分,到儿子结婚,拉一道布帘子住在一起,孙子上学还住在一起。没有别墅、没有商品房,没有谁家的面积大与小。那时候工作,进一个工厂是学徒工,几十年过去是八级的老师傅。一个大茶缸子里面茶迹斑斑,外面的字都剥落了,但也还在这个工厂。一个家庭,夫妻进了一个门,从进门那一天就拌嘴吵架,磕磕碰碰,到老一辈子没人会提离婚的。因为那个时候的观念是宁拆一座庙,不破一桩婚。过日子吧!
$ V0 i" F2 ~; e! a6 I9 P$ [! w( `5 g& E1 e( t2 G
  但我们可以看看今天,今天的生活,车子在换、房子在换、工作在换、老婆在换,没有什么不可以换。其实今天的人是幸福了吗?还是比那个时候,内心更窘迫呢?
' x% i. H* J" T+ F3 a% }
6 C2 ~$ b, T$ g6 |  其实当外在,一切的选择都变为可能,当外在有了太多太多元的这种选择性的时候,就要问问内心,有准则那是一种奢侈,没准则那是一种折中,会无事忙。无事忙是什么状态?就我们以一个好的愿望出发,但忙着忙着忘了为什么,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。那么在忙什么呢?
6 A. X" z9 R9 R% N; F6 Y& k3 `. M9 H( A7 q8 D* ~% N2 c+ E5 q2 T
生活盲目 无名火起
* N& J& a6 P! n0 X
! T8 f  w$ S. l% a$ U2 L: {! s& v; r  有个小故事说得有意思。一个人在休息日早晨,觉得一天没有任何事情很悠游,看着家里一面空白的墙,想哎呀,好像应该挂一幅画,家可以更美一点。找来一幅画,拿来一颗小钉子,敲上去,挂一下。发现钉子太小挂不住,那怎么办?想要在钉子后面加一块木屑子,然后去找木头。找了半天,找到一块木头,但是没有办法把它锯出来。去邻居家敲门,借斧子。借来斧子劈着劈着发现劈出来不规则,要加工得更细,然后再去更远的邻居家借锯子。邻居家只有锯条,拿来了握不住。他开车去更远的人家借手笔,就这样一整天折折腾腾地就下来了。 & j+ z* M# H& ]0 X

, ^3 y6 h# Q. V/ t3 v8 G6 m  最后这个人回到家,对着一大堆很齐备的木匠活的工具,想一想,最初要干什么呢?实在想不起来要了这么多的工具是为了干什么?其实最初最简单的那个愿望已经忘记了。这就很像是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说的一句话,我们已经走得太远,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。 . d4 q. [& o! X! b6 L9 W

2 y9 D) h6 \- d& P' B5 q* Y  O  到最后人的一生,一日三餐,日出而作,日末而息,允同于普通的众生,到最后回归的时候,自己为什么而忙碌,只知道忙过了一生。其实这样一生忙碌,无事忙最后会忙出一种无名火。对吧?因为你越忙越不知道是干什么。
! ?- J5 ?6 Y7 U4 P! h0 d; x6 v: s0 W# w+ M5 [- X6 M, h1 N
总裁怒火 牵出过街耗子 6 s9 P# u, d  \. K
: F5 `0 y  |6 ^
  有一个故事说得很有意思,公司的大老板,不要以为说有着一个成千上万人的大企业,这个人就一定快乐吗?他就不知道从哪儿来的无名火,从一周一上班开始,就很不开心,不开心怎么办呢?就在哪儿看,看到一个高级的一个白领的员工,叫过来,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,说你拿着这么好的薪水还不努力工作。骂完了他的火没有了。这个白领就窝了一肚子火,想凭什么我一上班就挨一顿骂呢?那不敢说呀,面对的是老板,只好听着。然后窝了一天的火回到家,一眼看见太太,就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。说我在外面辛辛苦苦地挣钱,你一个家还管不好。
/ C/ s$ O6 R  f) \5 c) j4 G
! h' D6 L0 E3 Q! ^3 Q+ G8 ?9 b  太太操劳了一天,看见先生回来被骂一顿,也不开心。但是先生要在外面挣钱,又不能顶撞他,又压着火。压了一会儿,看见小孩子放学回来了,上去就劈头盖脸地把儿子骂了一顿,说妈妈辛苦成这样,你还不好好学习对得起谁?小孩子一回家就挨了骂,很郁闷,在家里乱钻,看见家里的小狗,上去追着狗就踢了一顿。 / q5 n3 L1 B( s1 e/ @( ?8 N$ f. i& R

5 X" G5 Q  y- k* n$ L  狗也很委屈,但是狗又不能对主人怎么样,狗就撒腿跑出去了。跑出去狗就满街找,找到一只比它弱小的野猫,就追上去追野猫。那猫无端地被狗咬一顿,就跑出去拼命地找耗子。因为它一定要找到耗子,它才能发泄。 - |: G% U3 j$ N3 A' ?, N4 {/ `

/ T3 e1 i7 B$ u: L  其实我们可以想一想,一个总裁的无名火和一只耗子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?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大家会抱怨,说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和谐啊?为什么我们大家就总不能高兴一点啊?那就不知道你是在哪一个链条上?你不知道刚好是哪一个环节?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会有无事忙?为什么会有无名火?皆因一切无出处。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、不了解。其实我们过盲目的日子已经太久太久了。之所以要叩问内心是为了让我们的一点发现,用清明的理性、智慧,让我们的内心更透彻,让我们更了解,有所洞悉。
: w- c8 z5 x+ O- V( m; }6 M* n" @( R* {1 i
所以,那种不忧不惧的境界,我们何其向往?我们多希望内心有一种安详、有一种坦然、有一种镇定。
( k4 T% B9 Q* T. H7 H$ C  Z2 q/ [2 A3 J4 A5 d9 ?/ ~
  所以学生曾经去问老师,又问他,君子的道德应该是什么样啊?那老师很客气。孔子一直是一个谦逊的老师。他上来就说:好我可以告诉你君子有三种道德。但是我要告诉你我无能焉,我可做不到。 # t& c3 T+ k! R% e

7 r1 M/ s# O$ Y$ Q0 l  那么这三大德是什么呢?所谓“仁者不忧、智者不惑、勇者不拒。”寥寥十二个字,容易做到吗?其实太难了。 " q6 |$ \0 |, ?6 G2 `1 U1 U
8 `* j: T; z- Y: ^( ?" t0 Z
什么是仁?
0 h" a' f7 a" e# E
# ~% Z+ s+ x: @. I0 U5 z4 w  我们先来说这个仁字。一共才四划,简简单单。仁在论语中,一共出现109处,不断地被提及,可以说儒家的整个核心思想体系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。   J; s( ~- o. }- _6 L$ Q

( |: V' w/ T- r& m* B0 _- }   那么,何谓仁?学生在问老师的时候,他的解读只有两个字:爱人;就是真心地、善良地去爱别人、善待他人,就如此简单。
+ _0 D' }: u8 s, ]8 J% B6 r7 i4 n* A( B8 ^
  学生也问过他,什么为智慧?老师的回答还是两个字:知人,也就是说有能力真正走进人心上的每一条纹路,去了解别人的艰辛,去体谅别人的苦处,这样去包容、去宽厚,这就叫真正的智慧。
4 c% c1 U. {# l% B, S+ j* p: S! D+ ?: ~& m% I+ D# ]5 W' W
  所以我们知道“大仁大智”都关乎到人。这就是论语里面记载的一段救焚。马厩着火了,子退朝,不问马,只问伤人乎?他根本就不管马厩里烧死了多少马,他直接问的就是伤了多少人?也就是说,所有仁义忠心,都是对于人文的关怀。
* B* @. y: q4 [- l3 r7 x  P/ h3 y7 W
  我们这个世道,有一句话说得有意思:天上的星星像地上的人一样多。地上的人群像天上的星辰一样远。我们人越来越多,但是人心中隔膜也越来越强。 0 `0 m& b9 t  y9 q

( p  v! f% r( K, f$ u5 u  过去大家在一个小乡村的时候,隔着篱笆墙喊一句全村都听得到。大家住一个大杂院的时候,一家包饺子,可能要送得全院每家都有一碗。但是现在我们都在水泥丛中住着单元房,大家在一个楼里面住了很多年彼此是互不相识的。所以其实我们内心的仁爱,有的时候是无法释放的。我们找不到一个施于人的途径,所有我们自己也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了。   B- Q! P$ r; |" [. Y. [4 \) G
3 w" p* @# }+ e6 V
己立立人 己达达人 1 h# w7 v7 F4 a& q1 v; ?

7 c2 ]' `: r7 v6 S+ z& S7 f  什么是“仁”呢?其实仁不仅仅是一种理念,更重要的,它是一种行为,它是可以去做的,而且做得很简单。
& E, P* N) B4 U# X" ]
5 ~% u5 F  ^# @. I7 z) ^  那么,学生曾经去问老师,说:如果做到,博施于民,能够接济大众,这是不是一种仁的境界?老师就笑了,他说这个境界啊,这才叫仁,这太高了,所以圣贤也并之乎。一个圣贤就能做到兼济天下、博施于众吗?你说得也太难了。
4 d- j- ?; e1 N# q& p9 H4 t* q6 h% D$ a
  然后老师告诉他什么叫仁: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,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。仁爱和人的职业、地位、薪水,都没有什么关系,它只是内心的一个愿望。 ' P! e- C2 W, r3 i: S, b
0 y; F$ D, s% W
  “己欲立而立人”,我们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想建立自己,每个人都想发达,用这样的心去帮助别人也发达。“能近取譬”,在最近的地方施以援手帮助他人,可谓仁之方也,这就是仁义的方法。 3 ^9 q4 q, s  H6 N8 @

' ^8 \, j4 e, H1 g9 h# |- d1 W  其实这句话后来被孟子解释得更简单: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可以了。每一个人都爱自己的父母,用这样的心去对待天下老人,每一个人都爱自己的孩子,用这样的心去关爱别人的孩子。
- Z  e9 V8 @  o, ]9 h6 x5 w' J  T* g
电梯的尴尬与笑脸
1 s/ |* o  G8 w" y- \7 z. |- W' }$ b4 I/ ]
  所以其实人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层面,只要去做,一切都尽在眼前。有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循环,我们可以其实试一试,中国人有的时候就很含蓄。
' j* U$ \* E* ]! F
: @6 e  A/ Z. i; Z7 K! B  我有时候就看到大家进电梯是很好玩的一个现象。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面,所有人都站在那里眼睛都在望天,因为彼此望的时候都会很尴尬,谁也不认识谁,脸都离得那么近。所以大家都板着脸上来,望着天,然后又隔过别人按一下自己的楼层,然后再挤出去。所以电梯就很沉闷,变成一个最尴尬的地方。
5 I% ?3 |6 i4 u% |; E1 W3 n1 F! X7 ]+ E
  但其实你换一种思路,如果你是带着一张笑脸进来,你很坦然地看看大家,对来的人讲说,我给你挡一下门,不要着急,上来以后问一下你到几层,帮你按一下,那其实所有人都是有沟通的,一定会有人跟你讲说:谢谢,七层、谢谢,十二层,然后说:借光出去,谢谢。其实这电梯的氛围会被改变。 7 y3 y% ~# m4 g" C2 L# Y1 z5 B$ U
; g7 }! T) u- Y7 r+ M* N, h- @
  有的时候一个社会就是一个电梯。我们每一个人与其仰着脸望天,不如看着别人微笑一下,这个氛围就改变了。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在最近的地方去完成一件事。
% P6 I8 f6 @% Q$ B5 x' l9 Q
+ e' I; _0 x3 K  其实做事都是反映态度的,我们人总归是思维决定行为,心态决定状态的。所以你能不能够真诚地去做,这不是一个行为层面的问题。
' h. \  W( D' C0 ]6 {& c8 u8 C
, O) V3 a- ^7 s& N  我在大学里面,有见到我的学生在高年级的时候都会联系去留学,他们会整出来十几二十家国外很好的大学表,然后会有认可书,从一家两家回来。有时候跟他们讲说,你已经整理出十几二十家了,你选择好不去的学校,你可不可以和你的同学分享这种信息?也给别人一下。有些小孩子不原意,他跟我讲说,老师,我如果给了他的话,那我自己再想换就没有了。再说这是我自己辛苦出来的,我为什么要给他呢?我觉得他们有这样的想法也是自然而然的。但是其实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够乐于把你的信息给别人分享?这基于你的态度。
- v8 t6 P2 \3 l0 f* G6 o' v8 W1 `2 i" w8 ?* z% G0 C% _
有自信者,生命无限可能 & J2 P$ {9 i% G2 I, E! y! g

  Q  n3 B. D3 G" m( O7 Q- n# ~, Z  首先一个人在世界上,所谓鹪鹩巢于深林,一枝而已。小鸟在大树林子里面也只需要一根树枝。鼹鼠饮河,果腹而已。也就喝饱它那个小肚子,一只小老鼠,也就完了。人在这个世界上,一生能用多大的资源?其实你不管住一个多大面积的豪宅,你那张床也就那么大,人一生占的面积也就那样大而已。
/ H$ X! {/ o9 Y% y: V* O' l# m* i( F2 p7 ]4 a0 z4 X6 o
  所以,你的资源不可以给别人吗?你为什么会怕别人分享呢?有时候我就跟我的学生讲,我说那是因为你内心不够自信。你可以想一想,在吴越春秋的时候,越王勾践打败了,他在卧薪尝胆的时候,身边有一个重要的大臣一直在佐助他,就是范蠡。范蠡帮助勾践,能够含辛茹苦,最后一举再反败为胜,建立越国。 ( C! ~, U( _7 _4 M' F# |# Q

8 Z, r3 V/ q& C/ @5 |* r, y
4 b2 P" a3 x$ G9 N) }6 S3 [- T  我们大家都会觉得说,这样一个人,他以后一定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封功受赏、荣华富贵。他的同事文种当时也这么认为,说我们两个等着分封。范蠡说,狡兔死,走狗烹,飞鸟尽,良弓藏,现在这个国家不需要我们了,你要留留下,我泛舟五湖去了。所以这个人就从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,在传说中带着老秘网西施去小舟,从此是江海寄余生了。 ; E3 L$ @4 D) R' @+ D' j

5 y. a$ ~+ y" e
* h2 O5 z3 m# \" X/ e$ i  但是两三年之后,整个这个社会又出现了另外一个辉煌的名字,就是富甲天下逃诸宫,也就是说他的政治生涯结束了,但是他开始成为一个天下最成功的商人。这个人还有人生其它的可能,这在于他自信,他知道他还有一种可能性。但是他并不是一个为富不仁的人。等到他看到越国重新有难的时候,他派自己的儿子散尽千金,拿着自己的钱财重新去复国。国家再佐助起来以后,他散尽了千金,一挣钱又回来了呀。 - B. P0 ?3 @. F* r
& Z% k  \6 t+ j5 l# h8 ]
  我们可以想一想,范蠡他可以说是个成功人士,他的成功在于,我们在这个世界上,几个愿望他都能一个人一生做到。其实我现在如果问问大多数成功的男士,你们的愿望都关乎于哪几点?无非是政治的权力、美色还有金钱。你看看范蠡一生他都做到了。这是为什么,其实是在于他永远敢于否定自己。他永远可以去做得更远。 * Y. Q5 C+ n. q  r3 C) m0 l

5 G9 L$ g; X/ k' y) F' e5 l  所以其实有很多人,他之所以不愿意伸手去帮助他人,是因为他自己的生命不够自信。他不知道自己还有更多的可能。
8 y' F& c$ O4 ]( k+ f" g
9 G) L  q7 j0 I君子不器 + H" ?5 e4 z$ R- ~2 I
" I$ X5 O& U+ N$ `4 a6 x& N
  大家知道论语里面还有一句话,说得很简单但是很好。四个字,叫做君子不器。器是器皿的器。也就是说一个真君子,不要过早地把自己做成一个容器。我就是一个瓶子,或者我就是一个杯子,我就是一个话筒,或者我就是一辆火车。你一旦说我自己就是什么,就意味着你不再可能成为其它。
游客,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
标签:国学讲座
 

精彩评论12

正序浏览
宁泰秘书 发表于 2012-2-1 16:07:49 | 显示全部楼层
 
公文写作百法例讲
智者知人知己 0 N  X% I' o+ w

" Y4 n6 {3 T" [  ?( o5 R9 j  但是,其实这样的一种提升,也仍然是要辅助其它元素的。为什么孔子说你还要了解别人呢?就是因为“智者不惑”。真正的大智慧,应该是能让我们减少迷惑的一种通途。
# ?8 T5 V: i% }  v' K; j
( o5 y: g2 ~: v$ q  @) |' }  什么是智者?智者知人而已,无非就是真正地了解别人。其实了解别人容易吗?我在这里还不跟大家讲,你想想你了解你邻居吗?了解你团队吗?了解你学生吗? & J1 r; h! q1 U  D$ `& l; [! d

, O9 I5 o9 i, l, A  我觉得都说得太远,我只问大家一个问题:你是不是了解自己?第二个问题:你是不是了解身边的亲人?如果你这两个问题都说:我了解!那你就是大智者,很不容易。因为我们人对自己的评价,是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,人最难评价就是自己。
, a0 I; ]# M$ ]0 c; @
; B8 [; g& \, |$ g定呼内外之分,辩乎荣辱之境
3 c0 @4 L% E2 I( N# X4 l8 E
" B  L1 _& I; D% l# y- g  所谓“宠辱不惊”,人真正在面对大荣辱的时候,内心对自己还有判断吗?比如说无故加之,世界上有些羞辱就这么来临了。当韩信胯下受辱的时候,他当然可以为一时的尊严拔剑相向,他的小命可能就放在那儿了。他日后就不会成为淮阴侯,为汉高祖刘邦决胜于千里之外了。所以他在那时候想一想,人为了未来,有时候可以忍受当下,他可以坦然受之。其实难得的是淮阴侯真正大定天下之后,他没有杀厮这些人,反而大宴宾客,把这些人请回来。也就是说,他总会以另外一种方式,赢得生命的尊严。 - R4 E# L+ X8 x$ x0 h
0 C3 n* o! b3 }) G# O
  那么一个人有光荣的时候,当满世界的光环鲜花掌声笼罩于他的时候,还会评价自己吗?这个时候也很艰难。世界上有很多成功人士为什么会自我膨胀,是因为你把太多偶然的因素视为生命的必然。内心就缺少一种敬畏,缺少一种如履薄冰、如履深渊的一种谨慎心情。 $ |5 l& j) S7 w) i, O* ^& b
, T# I, y2 @: D5 K' K9 ]
扁鹊三兄弟,谁的医术最高? % y! i  N; B$ W; o( k
0 h+ b# @" I( W- _
  大家都知道扁鹊这个名字。这位与华佗齐名的天下神医,他真正的神奇并不只在于神奇的医术,而是他对自己永远保持清醒地评价。 - f- s9 i2 f+ _0 Q% u- w; Q$ U
# z) v* ~5 e( V/ U
  有一次魏文王召见他,问他说你家的三个弟兄我听说都学医,那么谁的医术最高啊?扁鹊脱口而出:我大哥的医术最高,我二哥其次,我最差。魏文王就很惊讶,问:那你为什么名动天下,他们两人一点名气没有?扁鹊说:我大哥的医术之高,他一个人可以做到防范于未然。这个人病未起之时,他一望气色便知,然后用药把你调理好了,所以天下人都以为他不会治病,他一点名气都没有(群众大笑)。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健康保健。
% Z! G, |# ?1 q% V5 T; l
, u- Y& Q# B9 r1 ]0 L  我二哥的能耐是能治病初起之时。一个人以后他要酿成大病,咳嗽感冒的时候,他用药将他治好了。所以我二哥的名气仅止于乡里,认为是治小病的医生。我呢?就因为医术最差,所以一定要等到这个人病入膏肓、奄奄一息,然后下虎狼之药、起死回生。好了,全世界以为我是神医。
# k; b; T4 ?' ]  R1 a. g7 o  }) m$ \5 g- D  p  i
  想想看,像我大哥这样治病,人的元气丝毫不伤;我二哥治病,这个人的元气稍微有点破损,马上补救回来; 像我这样治病,命是捞回来,元气大伤过半。你说我们三个人谁医术最高? , X- h8 l5 a% c
: ^% g2 e5 e/ N: e* x& R- a9 o& N
区分内心外在 明辨荣辱
. g' J* V2 _4 x# E# W2 z+ j
0 U3 i7 w$ \* e" Z- ~2 X+ ~  其实这个故事,我想是每一个成功人士都应该记在心里。这个世界上太多成全与偶然,并不一定要为外界一切迷惑,时而高兴时而沮丧。 , Z3 q$ f* _$ ^* G
/ Z+ j( V/ W4 X9 f
  《庄子》里头有一句话,我想也是一个人生的境界:“举世而誉之,而不加劝。”当全世界都夸你的时候,你也不加劝勉,不往前多走一步;“举世而非之,而不加沮。”当全世界都在非难、责怪、说你错了的时候,你内心也没有丝毫沮丧。 . d  Q& h5 G0 G* A5 Q/ e  o5 r) F
/ Q9 |& T! E7 X9 s9 A) j
  “定呼内外之分,辩乎荣辱之境,斯已矣。”一个人要能够确定自己的内心和外在有什么区分,要能够明辨荣辱,做到这样也就可以了。也就是说,外在哪怕有一万个声音,就算内在只有一个声音,它也是内心的判断。什么样的人有这样笃定的判断呢?智者有,这就是智者才不惑。
! i6 X  j9 C1 v  ], Z' z$ S# x: C( x! ?
惑:外在和内心的较量
% d# e- Y2 F/ L6 `: V2 R$ Q' e9 |2 q) w3 O- i
  看汉字迷惑的”惑“,上面是或者的或,下面一个心。什么叫做或者?数学里有或然率。就是可以这样,可以那样,视为或者。其实这个或者,就是外在丰富的选择。今天的世界选什么都可以,但是你能选得好吗?取决于你心的大与小。我们想一想,外在的一个和内在的一个心,两者之间一直在抗衡。如果外在很大,内在很小,被压垮了,你就陷入迷惑。如果外在不变,内心很大,拖住了,视为不惑。 2 y+ d8 f& L5 w# X
( k  r3 A4 q" {! K/ z/ l$ a
  所以惑与不惑,就是外在世界和笃定内心的较量,这是一生的较量。不一定是人至四十会不惑,人的迷惑是伴随一生的,没有哪一页神奇的日历撕下去,突然就变成智者。人心的感悟都是终其一生的。所谓智者不惑,其实是考量了我们内心太多太多的判断。
2 R  q7 Y( W2 }8 S0 A  ~
) o0 ]' F/ ?' S5 x  一个真正的智者,他可以随时看清生活里面每一点有什么机遇,又充满了什么样的迷思。
0 e* c# s, \) ^% O# C' d4 ^) ^( [! D  k
智者能看清机遇
3 g+ b; ~5 o; h" T9 k
! S( j* X( v, r0 S8 Z6 u  我们这个世界是有职业规则,但是简单地顺应规则并不是大智者,大智者永远能够听见世界各个角落的声音。我曾经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,讲到一个大电信公司所做的招聘。一间很大的公司招收一个简单的蓝领公众,会摩尔斯密码(Morse Code)发报的人。
7 ^& H4 r2 P. _
; l+ q" K4 r; c: ^6 g9 d+ i' U  很多人去应聘,到了那里发现招聘环境很嘈杂,在一个非常大的大平面,办公室系统人来来往往,空气里面很吵杂。这些人被安排坐在两排长凳上,走进里面去面试。这些人就坐在这里在等。
/ v0 C, L- j$ k3 @' F: D
6 U8 c6 f0 J$ Q, p, D9 U  一小时过去,没人叫;两小时过去没人叫。这时一个迟到的小伙子来了,到的时候凳子上都没座位了。他在旁边站了一下,突然之间就直奔小门进去了。十分钟之后,人力资源经理带着这个小伙子出来,向大家道歉,说对不起,你们可以回去了,这个职位已经是他的了。
- h, J, ~" e% {  x* h, {3 ~* Q& t2 a8 n* [8 q9 X; g
  应聘的人很不服气,问什么我们等了两小时都没人叫,他一进去就给了他?不甘心啊!经理
 
 楼主| 宁泰秘书 发表于 2012-2-1 16:08:06 | 显示全部楼层
 
老秘网虚拟稿费
刚才我们问大家,关于智慧的第二个问题,是你是不是了解你的亲人。我想有很多朋友都会很不屑地讲,我的亲人我天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,他们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人,我怎么会不了解?   ^7 N/ E0 d0 r8 ?9 ?9 ]
# L, k! Y) D0 s' v/ b
爱不一定意味着懂得 # J7 j6 Q, k4 d/ N; b. W- F
3 T# j' B$ A2 X  }, T& @
  但其实这里有一个概念不能偷换,那就是:爱,其实不一定意味着懂得。 4 }" U  g# Y. ?  Y' v

; L8 y$ T  h4 O) |3 L% H 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往往会走进一种爱的误区。有个小故事很有趣,一对渔村的夫妇,两个人少年结发、恩恩爱爱。这个妻子从结婚那天起,就把这个鱼收拾好,每天把鱼的中段整整齐齐地打理出来,或者红烧、或者清蒸,做得很美味给他丈夫端去,她自己再厨房胡乱吃点鱼头鱼尾就算了。 5 j& ], y( L" c/ Z- C2 Y8 c) d0 n$ M7 p

8 V. E2 f/ F/ \, V7 t- H  日子一过几十年。等到儿女长成,老夫妻暮年相对,一辈子没有红过脸。老先生很惆怅地叹了口气。他说:“这一辈子我也没跟你提过什么愿望,我现在再不提我估计就晚了。”他说:“你什么时候能给我做顿红烧鱼头啊?”(笑)这先生说,你看哪,我从小就爱吃鱼头,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从娶了你以后就再没见过鱼头。(笑) . n' R" \, s; b% Q" Z0 F" L
4 s. P, b: y( x" T
  太太一听,眼泪就下来了。太太说:“我从做姑娘的时候最爱吃的就是鱼肉。我一直认为鱼肉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。所以我就是因为爱你,我每天都把鱼肉给你吃了,我吃了一辈子我不爱吃的鱼头。但从来没想过你是爱吃鱼头。” 7 N- X0 L- o( Q2 J% D
! {  |' S. A' r/ b  F
  其实这个故事呢,大家听了会笑;但是你想一想,这是不是我们的生活?我们对自己的亲人、朋友、子女,往往是以自己的方式爱他们,不见得是以他们要的方式。 ( h. a8 E. h2 ~3 ?

4 Q. \6 I- X! e( r8 V7 t  ^  我们给自己的亲人买过多少他们不喜欢的礼物?那时因为我们喜欢,对吧?你买得很昂贵,他如果不穿戴的话他怕你不高兴,但他用了他自己真不喜欢,是因为你并不了解他。父母都会爱孩子。我们经常在孩子选择志愿的时候告诉他说:嘿男孩子怎么可以学文科?没有出息!去报建筑系吧,或者学物理吧!言外之意就是说,孩子,一定要听爸爸的话,爸爸告诉你鱼肉是世界上最好的,你怎么能选择鱼头呢?儿子也不好意思说:爸爸,我这辈子就是喜欢鱼头。 : s/ s% ], w0 n4 F" ^

6 F% V9 `0 p3 q0 ]( R5 t懂得 比爱 奢侈得多
. w; X$ R2 D9 Y0 g
; z/ n' m* c* P6 Z  所以,其实我们的生活中,充满了这样的误区。 - `% b, L2 c; s2 w" ?2 s$ `$ N& i5 E# e

/ q" O! W/ Q' z9 b2 s2 m2 C  什么是智慧?张爱玲在写给胡兰成的信里面有这样一句话:“因为懂得,所以慈悲。”其实这个世界上,懂得,比爱,要奢侈得多。爱有时候是随时随地、非理性就可以发生的。但是懂得、很难。懂得,是大智慧。
# }% d( O2 @! A# P1 j# m' Z8 g" B& O
  所以,只有懂得之后,爱才包含了慈祥悲闵,才能够对人心有所体察。这样的关系,才会走得恒久。这就是所谓的“知人”:了解人心,所以走得久。 : |  t! ^- ^5 p$ L7 n* c

9 P/ q( I/ D5 H( h  所以智慧,表现在行为层面上,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分寸。
# r. t9 @6 a( q# q' F: g
# m% Q9 q; b$ @1 M事君数 斯辱矣;朋友数 斯疏矣
% ?7 J" B+ K' u. a/ }
! d* O. u* c* b$ Q) I; _  我们过去总认为,对人好难道还要分寸吗?有一句民间的话说,好到同一个鼻孔出气,好到穿一条裤子。但你说,这真是“好”吗? ; \; s+ o) |  X. V
+ _, d' y9 H0 V; r9 {1 w6 j
  孔子有一句话:“事君数(念shuo4),斯辱矣;朋友数、斯疏矣。”数,写出来是数字的“数”,也就是过于密集的意思。“事君数”,指一个人在工作上对你的领导的态度:对你的上司老板,你对他有言必从,不管是夜里三点还是五点,他叫你就到,所有的事情你从来不违背。你想我这么对他,他应该对我特别好吧?错!他会认为你的人格没尊严,离你招致羞辱不远。这叫“斯辱矣”。因为他觉得你是仰望他的。 ) b/ _& x3 n2 c5 S! r

: q( l1 J; |0 q7 D% N5 [# y  我们有一句谚语说得好。当一个人在仰望他人的时候,其实他自己在跪着。你怎么样可以不仰望?就是你自己站起来。所以其实你对什么人都不要做到数。你去这样失去自我的尊严去伺候领导,那最后会招致羞辱。 2 C9 R) X" N; Y. x* n- f
9 x* J( y- C7 ^
  朋友呢?大家觉得朋友之间无所谓了吧?多好都没关系。有一些男朋友说,哦我去我哥儿们家,我经常喝得酩酊大醉,我在他们家可以把他的冰箱翻得乱七八糟,他家和我家一样。有些女朋友,哎呀一跟老公吵架了去找闺中密友,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把什么样隐私都对人讲。那闺中密友就出主意,说你离开这个男人吧,你离婚算了。
- K  E* X: D! b  E+ m6 m9 A5 L, T; j2 g
  其实这样的朋友都一定好吗?孔子说:“朋友数,斯疏矣。”朋友要走到这么近的时候,就是疏远的开始。为什么呢?因为人与人之间,永远要以个体生命的独立尊敬为前提,包括父母对孩子。
+ C- m& i( \+ `( t; ~% Z4 n. W- \- f" ?" S4 j1 N& Q/ K& ^7 m
以爱的名义绑架 : B  r6 ]7 D& C/ |$ s* Z: i: \

, [1 \, i3 U9 M# L6 j3 S2 p0 V 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,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行为,叫做“非爱行为”;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界定。就是,我们往往以“爱”的名义,进行一种绑架和勒索。 0 j# p7 Y+ ~, V: p# p% e, I6 F

( G) H" A* q( H7 k& J  比如说父母亲很容易对自己的小孩子讲:“爸爸妈妈这么辛苦,就是为了你的前途;爸爸妈妈这么挣钱,你凭什么不好好学习?”有一些妻子对自己的先生讲:“你看我就是为了你,为了这个家,我现在累成一个黄脸婆,我自己的工作都没有了,你凭什么不好好待我?你为什么不回家吃晚饭,还要出去应酬?” ) n4 w1 k$ O, T5 K4 X$ ]
# C5 Z! b8 V) }5 E6 ]
  其实,往往发生在最亲密的人之间,这种以爱的名义进行的勒索,就是“非爱行为”;也就是说,你在说着爱的名义,但你做的事情本身已经伤害了“无功利的爱”。
% a4 y0 M* F, p+ R; o8 z) j6 @) t  U# W8 _# Z6 I+ [
  其实尊敬,即使在父母对子女、恋人之间,都是应该保有的。其实这种独立,也是中国古人所提倡的一种分寸。
! Q! `: L, Z4 [. b: N- ~5 v1 U" m6 \2 c: {
  所以,其实孔子说过,说当你的朋友做错的时候,你怎么办?他说:“忠言而善导之,不听则已勿自辱。”也就是说,你看到他不对了吧?好,你先好言好语去劝他,忠言不见得逆耳。不见得好话一定要当头棒喝痛骂一场。你可以好好去说,善导就不行吗?好言好语掰开了揉碎了给他讲明白。讲明白了还不听?不听怎么办?好,不听则已,不听就算了,你不要自己招致羞辱。很多时候我们在劝朋友劝亲人的时候,之所以招致羞辱,就是因为我们过分要求别人一定按照自己的意旨去行动。
! K4 i6 I+ T# \) R% @9 Q4 L9 ?. O- [4 n
豪猪哲学:近到不彼此伤害 远到不失去温暖 + j( P* [5 x2 c

& m9 L/ J  n9 d) T. M6 X# f* w  大家都知道一个著名的寓言,叫做“豪猪的哲学”。一群豪猪,在天寒地冻中,大家觉得冷啊冷啊,要互相温暖,结果挤在一起,彼此身上的硬刺就杀伤了对方,大家夸地就跳开了。跳开了又觉得冷啊冷啊又往一起凑。所以豪猪们就是最后终于协调出了一种距离:近到不彼此伤害,远到不失去温暖。其实这就是人际之间最好的分寸。 ' Z2 i/ K) |( R
8 X: Y4 u* [3 z! \
  所以我们可以想一想,西方的寓言也好,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也罢,这一切难道不活在当下吗?什么是大智慧?不要认为说今天的智慧一定要去了解天体物理,要明白高等化学,要去洞悉黑洞是什么,这并不重要。其实我们想一想,什么是真正的智慧。智慧其实就是人心中的一种悲闵,由我们自己的这种尊敬出发,而了解整个社会之间如何建立和谐。 : \) n# |, h3 i! c5 Z% w7 Z

% Z0 M' R9 \4 k" o9 O! g5 D6 T君子待人有三谦 * D( u! p& ]' q% d' ]
, H1 c  `; @. Y7 O8 }( Q! O- i
  所以我们说,智慧是行为。所以孔子曾经很具体地教给别人说,公众场合要怎么讲话。
( U3 T# A. a; Q3 @: s! }6 s3 K
9 r  y0 z, c2 {5 h& o  论语中有一句话:“君子待人有三谦。”在公众集会中怎么讲话好呢?他有三种情形是不好的。一种是“言未及之而言,谓之躁。”就是不该你说话的时候,你一上来叨叨叨叨叨地说了一大堆。比如说一个party,很多朋友都好久没见,在一起还没打招呼,你突然冲进来了,说我刚刚旅游回来,哎哟我去那个地方太好了,我现在跟你们讲讲肯尼雅,然后你就咣咣咣一说40分钟还眉飞色舞。所有人也不好打断你也不好走开,就站在那里听着。你说大家心里岂不是很尴尬?这就叫“言未及之而言”,这就是躁。你自己的急躁、毛躁,剥夺了别人的权利,这不好。
! N! R. {3 ?3 P: L) m# ^. t4 U) U8 j
  另一种情况:“言及之而不言,谓之隐。”隐蔽、隐瞒的隐,那也不好。就是该你说话了,大家聊聊聊聊到你,说:“诶你说这件事你怎么看?”然后你吞吞吐吐,说:“哎呀……这件事……诶我说了吧,就不太好……诶算了吧,还是不说了……”所以你说那别人也很别扭吧。所以这种情形也不好,你就打断了大家的思路。 , O7 f7 P$ q  q) V! o' N5 ]$ q7 V

2 b/ m& x% Q4 F0 c" l/ c( y& @  第三种情况叫不察颜色:“未见颜色而言,谓之瞽。”什么叫“瞽”?说白了就是盲人、瞎子。也就是说,不察言观色,不看别人的脸色,上来就说话,那叫瞎子。
$ l- @7 E( Q! q2 p
9 U) t/ H0 b+ y, g. u8 C  你想想我们每一个人在一个公众场合里面,大家衣履光鲜、面上挂着谦和的微笑,但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隐痛的。也就是说,尊敬他人,就不要轻易去碰触别人的伤疤。如果说一个人学位不够高,你就不要在这里永远在说,哎呀,受了这高等教育后多好多好,职业也好又受人尊敬……你要想别人心里怎么想。如果说有朋友父母新丧,你就不要在那里说昨天晚上为我妈妈做了七十大寿,我带她去旅游,老太太高兴啊,天伦之乐啊……那朋友会怎么想。如果说有夫妻多年没有孩子,你就不要在这里说,哎呀孩子是天使,我看见我孩子我什么都忘了……那人家会怎么想?
2 k% c# P+ p; B& C$ [7 b# v0 \
. n6 A7 j6 b' A7 I. e$ Y6 B9 Y, {  所以其实,在一个公共场所中,什么是“仁”、什么是“智”,什么是“知人”?就是,你想一想他人的感受,再 说吧。所以其实这样的人与智,大家想想离我们的生活远吗?其实论语中都有讲到,这是很近的事情,无非就是一种人心的体察,而能够使大家和而不同,保持一种圆融的状态。
3 K. p8 R4 W: Z
7 t. }4 A4 {+ i; n  ]& v6 a
 
 楼主| 宁泰秘书 发表于 2012-2-1 16:08:21 | 显示全部楼层
 
专业写文章
那是不是说我们就是如此和谐就够了呢?在很多时候,太平的时候,没关系。但我们都会遭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威胁、挑战。也就是说,当突然面临一些风险的时候,我们还需要一种生命的勇敢。所谓“勇者不惧”,两强相遇勇者胜。当我们自己的心变得勇敢坦荡的时候,危险自然会小一点。 ; N1 b1 D4 `: |; {4 M
9 u8 f, n& v6 Q7 X5 l; R' d
君子之勇:处变不惊看清世相
4 ~) c3 y5 n  w' m+ n" R" V* t. p9 \& z
  其实勇敢也有很多种。孔子讲过一种“君子之勇”。这段故事很有意思,出自于庄子,在庄子的《秋水篇》中。他讲到孔子游学于匡,在这里游学的时候,有一天莫名其妙地让一群宋人拿着兵戈,丁丁当当地包围了,在他房子外面围之数重,也不知道怎么了。
" |3 r: M0 ]7 N, l+ Y- z( E+ t- W2 D6 V: P6 R3 ~
  孔子在干什么呢?四个字:“弦歌不辍”自己边弹琴边唱歌,头都不抬。他的大徒弟子路就光当一下冲进来了,指着老师说:“何夫子之娱也?”你老先生还乐什么呢?你性命都不保了!老师缓缓地跟他讲:“来,吾将汝。”你过来,听我跟你说。他说:“我讳穷久矣。”我也不想过这种穷困潦倒的日子,很多年了。你看我做到了吗?也没做到。“我求通久矣。”我也想通达,但是很多年也没做到。但是你看我着急吗?也没着急。我知道时运有它的规则,人生有它的规律。我总要静观待变,好好地走过去。
- ^' W' ?: \* w- B( u* B2 e/ H
% F( T8 F/ j% u- j  然后他跟子路讲,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勇敢,在水中川行不避蛟龙者,那是渔夫的勇敢;在陆地上不畏犀牛猛虎野兽的人,那是猎人的勇敢;白刃相交于前,视死若生大义凛然者,是烈士的勇敢;还有一种,处变不惊,每临大事有静气,泰山崩于前而不顺,以自己镇定的心灵看清世相渡过难关,这,是君子的勇敢。
) e+ S# G8 R: ^, |1 K4 c# }; q+ Z8 L* T' G
  其实对于我们当今世界,充满了迷思挑战随时的颠覆,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勇敢?是君子的勇敢。就是让自己的心,由于坦然和镇定,能够看清世相,坦荡地走过去。所以孔子跟子路说,“由,处矣!吾命有所制。”说你呀,稍安勿躁,等着吧,我知道我命会怎么样。说完这个话,宋人从外面光当一推门,进来了,说对不起啊,仇人是杨虎,我们认错人了,说不应该围着你,然后都走了。我想想,如果按照子路的性情,一看到有人围攻我老师,不顾一切厮杀出去,先杀他十个八个再说。然后人家发现说,啊!围错了!那围错了这场仗怕也得打下去了,你已经杀了人家那么多人了!
$ C+ C% D% S; V% m. l7 ?* j4 {6 S& t% I
不逞一时之勇
9 m" y. `- V, u
/ Q: K. L& D8 [2 Y4 m4 p' I9 S 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,有很多纷争,就在于不要逞一时之勇。我们总归要看的清白。老百姓有一句话:你觉得自己愤怒吗?那你开口之前请默数到10再开口,会好一点。觉得自己很愤怒吗?那就数到100再开口。 ! m8 X7 [* Z2 P( \

& o; q& H) Z, ^* j7 A* I. I  其实这跟我们说的君子之勇是一样的。我曾经看过美国总统林肯的一个故事。他一个大臣有一天很愤怒地冲出来跟他说,我要辞职、我要去复仇,我要去做一场决斗!突然之间有个家伙侮辱我,毫无道理,我是来跟你辞行的,我要走了!林肯淡淡地把他叫住,说这么多公务你今天走不了,你怎么也得明天再走。他说,但我现在怒不可遏!我气坏了!我什么事都做不了!林肯就说,那你就在这样在我办公室里,先写封信,在信里痛骂他一顿,你可能会好一点。那个人就拿了一叠纸,哗地狂骂,一封一封在写,把一打纸都写完,终于骂到没什么可骂了,放在那里。林肯说,你写完信好一点骂吗?他说,诶好像好了很多。林肯说,那好,你把信撕了扔在纸篓里,回去上班吧。
4 }7 ~% {& ?6 x& F/ ]# `$ I& p/ a7 W/ r- t1 ~( u9 G
勇敢不取自技巧 而是源于心灵力量
& Q+ E: o; t  U) j
* K- C: S* I% o9 ~( S  其实,这个方式跟我们所说的君子之勇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我们真要把很多事情都逞在一时的意气上吗?我们可以看到更远的未来吗?其实今天的勇敢,所谓的勇者不惧,勇敢来自于心里。
% ^1 t% K6 _3 g4 n8 ~: T) T4 _) }. H% |" }* `; U
  日本铃木大佐,在他的禅宗里写过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。他说,在江户时期,世道很乱。有个贵族养了一个著名的茶艺师,他片刻不可离开这个人。有一天他去京都办事,就一定要把茶师带在身边。茶师说,哎呀那么多浪人,我遇到挑战怎么办?又不会武功。他主人说,哎呀没关系,你穿上武士服装,带柄配件就是了。这个茶师就打扮好,跟着他主人去了。那主人去办事了,他一个人往外走,在池塘边遇到一个浪人。
# ~) C8 I5 m% b9 p6 c
5 z' Y( f' f, ]  ^  浪人就一定要跟他比武,他只好说,我是泡茶的,不会武功。浪人说,那你为什么穿武士服装?你辱没了武士名节,我还是要杀了你。茶师想想说,也是啊,就说,你容我几小时时间我去安顿一下,一定还回来跟你比武。浪人就放了他。
+ k1 s+ m3 X1 \( ]% |: O
8 i1 j& t8 y  L1 ^) O: q  他出来以后就直奔京城最大的武馆,到那里一看,哎呀排队学艺的人很多很多。他就分开人群,到了大武师面前那头便跪,说我来求您教我一种作为武士最体面的死法。大武师说,来我这里所有的人都是求生的,今天怎么来了一个求死的?就跟他说,哎呀你既然是个茶师,临死前怎么不为我泡一次茶呢? 3 [7 y7 D7 F/ W( }% |

0 _( ]& g5 D$ E2 A5 S& J  这个茶师一想就感伤起来了,他想这可能是我在这世上泡的最后一壶茶。这么一想,人做事就了无功利挂碍。他做得很从容、很尽心。他让人取来最好的山泉水,眼看它一点一点地泵开,然后他取茶、筛茶、滤茶,最后把茶捧给了武师。武师一直在看着他,接过茶喝了一口,对他讲说,这是我一生中能喝到的最好的茶了。但是这一刻我可以告诉你,你已经可以不必死了。 ' R2 S. P, x! r0 ^3 l+ R8 ]7 O

- a* t/ L$ I3 I. y
" N- P" u; g3 g# E6 ^8 U& T; ]- ]   茶师说,你要教我什么吗?他说我什么都不教你,只告诉你一句话:用你刚才泡茶的心,去面对你的对手。这个茶师带着这句话,回去了。 % d) B$ j( G, O0 `' |; d
- [5 Q: K/ K0 V6 R4 [* I( L
  回到那一看,那个浪人已经在等他了。那个人很嚣张,光当一下拔出剑来,说我们来比武吧。这个茶师就想,用我泡茶的心来面对他……他就笑笑地看定对方说,不着急。然后他从头上端端正正地取下帽子放在池塘边、拖下外衣,拎着领口、袖口,一折一折地叠好,压在帽子下。他还是笑笑地看着对方,举出绷带,把自己的袖口、裤脚全绑好……从头到脚,一丝不苟,一点一点在做着,一直笑笑地看着对方。
+ U# h% L1 ~9 g: t3 ~2 Z3 h/ W0 u' z9 W- T8 D
  对面这个浪人就越来越惶惑。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叫一鼓作气、再二衰、三而竭;对方提着剑,看着这个人在那儿收拾自己,就越看越惶惑越看越惶惑,真不知道对方武功高下到底如何。
5 F+ s1 ~3 k  H7 z  e( s9 ~2 V- b" K) z8 F1 Q+ m
  僵持到最后这个茶师真的没什么可收拾了,他最后一个动作就是光当一声拔出剑来,双手举过头顶,棒喝一声停在半空中。他只能停在那儿,往下怎么用剑他不知道了。结果就在他棒喝一声的时候,他的对手扑通一声就给他跪下了,他的对手说,我求你饶命,你是我这一生中见过武艺最高强的人。 ! ]3 M8 ~" @; D2 H
( }* _9 d* @3 n' ^
  其实这样一个故事也足以让我们深思。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勇敢,永远不来自技巧,而来自于一种心灵镇定的力量。
0 }; Q  x' z# _; I) P
  y- @1 W8 K6 t0 Z& O
 
 楼主| 宁泰秘书 发表于 2012-2-1 16:08:37 | 显示全部楼层
 
从容的力量是无边的。从容可以化解一切风险,也就是说,真正在这个世界上,没有多少技巧可以信赖。 % m* {$ S8 v% {6 o
5 i6 _! V. W  m. D) b7 R
  我想人的学习,我们做任何职业,都会有三重境界。第一重:人开始是为技巧而技巧,但是没有境界。比如画画,我们都知道达芬奇画蛋,画成千上万次就为了光影关系;拉小提琴很多人一开始拉得像据条一样难听。这个时候只有技巧的学习,不知道境界何在。 3 F+ h/ X2 d3 a5 ]: r

5 |2 I5 b3 G  l3 b) i3 O   第二重,是技巧与境界共存,还有技巧的学习,但你知道要抵达境界。 4 }, ^- B# ]- A8 _) {

7 U% x+ m9 x0 J4 B  但第三重,是境界浑然天成、技巧终被抛去。人如果能够做到心灵往来悠游自如的时候,那就是中国人所谓的“得兔忘蹄、得鱼忘筌、得意而忘言。”陶渊明写出的诗:“此中有真意,欲辩已忘言。”忘言之境,这才是真正的大境界。 4 X; Z  N1 K: a1 h3 k. m$ A: m4 J

0 ?8 `4 ^/ l' k5 a( N  无论是儒是道,所有的故事中,殊途而同归,让我们忘记眼前一己的技巧得失,让我们看到一个通透的境界。
/ ~' f* p7 |# L  h' x# J! i! g% a8 y) R# k
法无定法 通透伟大 ( M* ]% w4 D% w8 o7 W/ q% I$ X) W
7 g1 j$ \3 n7 u0 g
  我记得我自己在读大学的时候,在北京师范大学,我们学校有位老先生启公先生。他其实是一位当代大儒,不只是书法好,古典文化的修养也非常深厚,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一个老先生。我读中文系的时候启公先生还在教书。我那个时候16、7岁,什么都不懂,见到老先生去请教,因为他是当代最大的书法家。我们原来在少年时期练字的时候,老师说,拿毛笔一定要端正,虎口的地方要能摆一个鸡蛋,这叫凤眼法,形如凤眼,要这样写字才漂亮。那我就问启公先生,我的凤眼法是不是合乎规矩。 ! o2 A1 H: _: `8 N& |3 b
. `7 _$ ]* T7 e+ s  h
  启先生远远地瞟了我一眼,说你那凤眼法啊,我看叫鸡爪法!说你拖着个鸡蛋你还练字吗?他说你会骑自行车吧?你要是死死抓住车把,不是撞大树就是撞老头儿!他说,你别听那笔记本在那儿瞎说,说什么王献之在那儿练字,王羲之啪一抽那笔杆儿没抽出来,说那是教他儿子练字啊,还是打拳啊?笔要捏得那么紧还写得了字吗?他说你什么时候忘了笔的存在,你把所有这法那法忘了,你的字就写好了!这跟你骑车意识不到车把是一样的! 1 K' n1 a( p  C/ ^6 |
* A9 |9 |" H) V. [- ?1 x+ {
  其实我非常感谢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有这么样一位大师那么点破我。当时年纪小听得瞠目结舌。长大了会悟出四个字,叫“法无定法”。其实这个世界上凡事是不必那么拘泥的,也就是“通透伟大”。所以我记得我再大一点,写专业论文的时候再去问启先生,我说人文学科不比理工科,人家有什么是专业化成功的标准,但我们文科学生要写成什么样才叫专业化呢?启先生说,你呀,回去自己看,什么时候写得不像人话了,就专业化了。
+ n+ G) [$ V4 k6 X1 o
" q5 M) L! D* n) ~  这个话在多年以后,我自己在带学生的时候,我会非常认真地对每一届学生讲:我不管你的学问高下,你起码要写得像人话,一定要把你的文字写得明白晓达,让大家一看便懂,然后再去谈学问。如果写得诘屈聱牙,大家读文章都读不清楚了,那不意味着一种大学问。
* }. q9 |) ^4 D% ~3 G2 T$ ~- |$ `& i% n; w- s+ N4 C
  其实我们去看孔子教书,难吗?孔子总结的君子有三德呀、人生有三戒呀、待人有三谦呀……无非就是这样,一点一点让你记住……所以其实真正朴素的真理,从来不是诘屈聱牙的。也就是说,这种最简单的境界,往往是生活里面抛却技巧而终达的大境界。所以大境界要的是一种通透而浑然天成。 : F3 i4 G: ]( r$ o

* a% C( U- \! s. k0 G+ |落了最早的钥匙 ! s$ K5 n  h6 K- p$ c; a

3 ]$ d, k0 `, L( H6 c  想一想君子这三达德:“仁者不忧、智者不惑、勇者不惧。”说起来区区12个字。其实这12个字够我们一生去琢磨。人的一生,有多少穿越和历练,人的一生,又有多少迷惑和遗憾。
# S( |3 ?6 X% \1 }0 x. G# T- K- o% e  c' C* n  P
  有一个故事说得好。弟兄两人,白天出去远游,晚上回来走在自己家公寓门口,哦,突然想起来,电梯检修,这一天过了12点不再运行。站在这里要爬楼了。那家住在多少层呢?在公寓80层上。那怎么办呀?总要回家呀!好在年轻,怕什么呀,背着双肩背包迈开大步哗哗就往上走。
5 Z; q* l3 U7 s+ h5 ~$ I# h% C5 L3 Q" p; @3 f
  走个五层六层十层八层,问题都不大。走到20层,实在是太累了。两个人商量说,这样好了,我们把背包先存在这里,等有了电梯再回来取。放下行囊自然又步履轻松了,又往上走。
, l4 k! S( B3 x) z1 [* c; p, H: k/ C& }
  再走个20层,那就没有背包也举步为艰。心里一急就难免抱怨,互相指责;这个说,你为什么不提醒我早回来?那个说,你为什么不想起今天停电?总而言之都觉得对方对不起自己,一路吵吵闹闹相互指责,又走了20层。
. K6 J! r' O: f6 p8 R! t3 B: c1 H7 I$ k& P* G
  走到60层呢,连吵架的劲又没有了,想想反正离得也不远了,就拖着疲惫的步子,缓缓慢慢悠悠逛逛,终于来到80层。
' M$ Y2 Y& B9 g6 k2 X
2 z! d3 f- Z% v0 \  站在80层门口,两个人面面相觑,觉得忘了点什么东西。一想,钥匙忘了……钥匙放哪儿呢?放在20层的背包里……(笑) * y8 I# E% W7 x' \) y

( _& X) J" ?, O' A$ P( }. ]  其实笑过之后我们回过头想,这就是一个人生的寓言。我们每一个人少小成长,老师、家长,鼓励我们荒废了多少青涩的愿望,那些勇敢的、荒唐的、充满浪漫迷思的童话般的心愿,被我们一个一个地扔进行囊,背着他就上路,觉得人生还长,让我们慢慢去实现。
. o0 g5 a7 H. `" t/ L
. u- j2 O; L- I) Q/ T/ l& c# {0 g$ R; F  但是走到20岁是什么时候?读完大学,要走向社会去接受规则的制约了。一个新新人类,突然之间要上岗受到考核,才发现自己的少年的憧憬多么不切实际。所以大家会想说,唉把这个心愿存在校园门口吧。有一天终于可以成名立业了,在社会上可以调动资源了,我们再回过头来实现它也不迟。 7 L0 O  @; T' V: V. Y, C  K$ D4 E  m
& @8 G  J, e1 j0 T1 D
  这样轻装上阵,新新人类去打拼,20岁、30岁,大家没什么可比。其实大家也没什么积累,也停顿不下来。只有到40岁的时候,大家看一看,彼此之间的差别出来了,心里不平衡了……有些人想说我原来在班里是学习委员,而我现在就当一个技术员,然后我们班那个学习平平的人现在当了教授当了院士,凭什么呀?有些女孩子想说我们班姿色平平的一个女孩现在嫁了一个大老板,我当年还是校花呢,我为什么就生活不能她呢?所以人到中年很容易抱怨,这就是所谓借支在斗的时候,心里不平衡嘛。那这种不平衡就会演变成相互攻击,吵吵闹闹。 ' r/ U; P7 o% @" `

7 s4 }5 L9 `6 ?4 G7 j$ Z  走到60岁,一看,要退休了,觉得打打太极拳吧,练练剑吧,散散步吧,节奏放缓了。悠悠逛逛走到80岁门口,回头一望,当你回顾所来尽苍苍横翠微的时候,才蓦然惊觉,你20岁的那个梦想,其实一天也没有真正伴随过你,你把它存在的那个门口,其实是一条不归路,你已经回不去了。 , T0 d, _8 s( m% G' w1 o; O

  x2 j: ]* o% b( @( ?1 G9 R, n3 _  我们的遗憾,就在于往往在太晚的时候,才觉察丢失了最早的钥匙。 * v  D  }4 s2 Z

' m# W/ @+ ]" _/ Q8 P
 
 楼主| 宁泰秘书 发表于 2012-2-1 16:08:52 | 显示全部楼层
 
那么这样的一生,要怎么样重新安排?古圣先贤的智慧就告诉你:人不要到80岁才蓦然惊觉,而应该在每一段上该做什么就做什么,永远看见自己的心愿。 5 s6 _& I, `7 h4 ^

) Z$ d: p8 W: s十五而志于学
, q2 p0 [8 G% i9 m5 r' _0 F- o! }2 n7 b7 }. U7 x( x
  所谓“年十五而志于学”。从年十五在学的时候就要想,我学了什么。今天的社会也有一个误区,就是我们让孩子,从四、五岁就学,但学的都是些有用的东西。一个孩子如果在窗边看一下午的蝴蝶,妈妈会说你浪费时间了,你为什么不去弹琴?孩子如果玩一下午的泥巴,爸爸会说,你为什么不去做奥数题?这是没用的。 : K0 S+ L- z, o: ]" W) N
/ h: a$ Q5 r, f6 \5 U/ f
  其实我们往往以过多有用的功利,剥夺了生命中无用的快乐,所以让你的生命不能轻盈,失去了很多梦想的可能。
2 i" W$ ^8 ?( f9 H# d( G& P5 }6 ^; ?0 O/ n
“别忘了从月球上回家吃晚饭”
' J" X0 l1 _1 {: I/ J. z9 X" |& O
5 ^. N! Z) y  _' `3 A# B1 R8 ^  我看过一个美国的小故事,讲到一个周末的晚上,一个小男孩让妈妈换上一身崭新的衣服,妈妈在厨房里准备一顿精美的晚餐,全家人想要过一很浪漫的周末的晚上。这个时候外面下起了滂沱大雨,这个小男孩一头就冲出去了,然后就在泥里水里滚啊、玩啊,一身上下像小泥猴一样,啪嗒啪嗒地往一个高台上蹦,一边跳一边隔着窗子喊,说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去了。
' j# T2 J5 Z) Q8 c$ L' [" m: x# B1 H
  妈妈会说什么?反正中国的妈妈十个有八个会揪着耳朵拎回来抱揍一顿,这个晚上谁也别想过好。但这个妈妈就隔着窗子淡淡地说了一句:那好啊,别忘了从月球上回家吃晚饭。
/ y7 y5 j( V" n. |
' V- ]0 G2 r1 R  ^% G  这个孩子,后来成为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。他从月球飞行器,迈出左脚踏上月球表面之前,从上面给自己的左脚拍了一张照片,他提了很骄傲的一句话。他说:“这对于我个人来讲,只是一小步,但对于人类,却是很重要的一大步。”
# r0 o2 A2 ?0 @% G
( q- [, ]# Y' W/ m, @. U; p' j8 {  就是这个替人类迈出一大步的宇航员,他回到地面上,所有的媒体冲上去采访,说,此时此刻,你要对大家说什么?他对着镜头淡淡地说了一句话:“妈妈,我从月球上回来了,我要回家吃晚饭了。” 9 A7 p5 r( F$ w" @. e# d/ D/ Z

- k7 e4 Q! ?" |1 i# y/ [9 t  这是个很温暖的故事。我们的文化教育,是不是给了孩子太多有用的东西,而忽略了这种快乐?我们是不是用一些有用之才的教诲,使得他们的一生变得急功近利?
6 e7 S8 ?+ O& V6 b! h+ Z; V5 a
! B5 \- z) B4 I1 X- E, Q三十而立
5 C0 d6 k% z9 R1 W$ M
" F' L" x" K, H0 h7 |   所以其实人开始向学的时候,不见得是在学知识,也在培养价值观。也就是说,人长大,何谓三十而立?从外在来讲,可以有很多很多外在的立事,也可以内在,让人立心。一个人的有所立,往往是内心终于建立起来的一种判断的标准。
3 A5 F$ N" w; j* d1 n# r& ]: J" C! _* t: Q
  我自己认为,人在30岁以前,可以用加法生活,你在社会上积累财富、积累情感、积累经验,把自己很充实了之后,到30岁之后,要学会用减法。也就是说,怎么样能够勇敢地抛弃和拒绝内心不想要的东西。不想去的应酬可以婉拒了,不想挣的那笔钱,可以不要了;一些酒肉朋友,可以疏远了。
% O) z: m  r  m- j+ }  G! {# g3 s, M/ y, b! ^% h- a( V: c
  其实这样的话,我们可以把心灵腾空,腾空之后,就像中国话的留白一样,我们就会有一些空白,让自己的心静下来,看见生命中真实的愿望。如果说生命如水,我们每天的日子都在湍急地奔涌不息,但是水,其实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可以照见影像,那就是静如止水的时候。我们每一天可不可以给自己一面镜子,让自己心如止水去照见愿望?我想这是三十岁人的一种智慧,这就标志着“而立”。
5 S0 s$ K+ [+ _0 m. z: e3 T! v/ g1 a4 Q2 ]2 n3 B
四十而不惑 ( @; n& D6 x; [

0 i0 N7 K- T( B1 m; O( Y, Z  只有这样的一种慢慢的修炼与提升,才可以到达不惑。“不惑”并不是说到了40岁的生日突然之间就立杆见影。如果要我说的话,今天的社会,应该是人到四十方始惑。我觉得人到四十岁才有迷惑的资格。
- C4 o. h' O, a  \7 [
9 T# p# d- F4 {! y9 i3 X  你想想,20岁、30岁,刚刚进入社会,每天加班、打拼、进修,忙都忙不过来,连惆怅都是奢侈的,你还迷惑?哪有资格迷惑呀!到40岁嘛,有一点闲钱、有一点闲时、有一点基奠、有一点不甘,开始迷惑了。这个时候人其实内心是充满迷思的。这个时候的迷惑如何去破解?这个时候是需要我们给自己一种心灵的烛照,让我们看清这个世像的真相。 ; w  Q, _- \2 d1 i4 h6 c0 o
( ?; |7 @0 v; _+ p& `
  有个故事说得好,一位教授,选择了十来个很勇敢的人,要共同做个心理测验,我带你们去穿行一间黑屋子,但每一个人要一个连一个地拉好,第一个人拉着我我们一起走。大家走过去觉得很平坦,没什么。教授走到另一端,看了一盏灯,大家回头一看,哗的一下吓得面如土色。原来他们刚刚走过的是一个大的独木桥,独木桥下是个大的鳄鱼池,十几只鳄鱼大张着嘴游来游去。那谁都站不起来了,有了灯看见了,反而走不回去了。教授说,那不行,怎么都得回去,连哄带骂,有三个人抱着桥板,哆哆嗦嗦地爬回去了,其他人说什么也不走。这时候,教授嗒嗒嗒,又连开了三盏灯,大家又看清了一重事实,原来在独木桥和鳄鱼之间,原来还有一层浅颜色得防护网。教授说,来你们再走回去,又有五个人站起来走过去了。还有两个人说什么也不走,不停地问,这个网真结实吗? . t. O+ a; Q. S1 s9 J( g7 g
) H" N: `! G+ U9 Y
  其实我们想想,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社会人生。年轻的时候,我们有老师、家长,大家用爱呵护着我们,少年懵懂,不只畏惧,唰唰唰就走过去了。这代表自己的能力吗?其实这是一种不清醒,我们都不知道什么。然后人到二、三十岁,开了一盏灯,突然发现都是鳄鱼,那个时候就会觉得很愤怒。我们大陆有个词,叫“小愤青”,就是十几二十岁的孩子,充满了愤怒、充满了逆反。觉得说,你们老骗我们,说人性是善良的、世界是光明的,谁说的?这世界上满是丑陋。其实面对这种愤怒,坦然一点,你要让它过得去,这是必然的,这是刚刚用自己的眼睛看清世界。
9 ]; V: f) w! _5 x# d  W( g  A- X) A# f/ k$ O! i' ]
  等到你逐渐再清醒一些,最后会明白,世界上有很多鳄鱼,但也有一个社会制度的保障是防护网,另外每个人都有脚下的独木桥,能够走过去,只不过要小心点。其实这也就是黑格尔讲的“正反合”,人生不过如此,这个时候你的不惑就会实现一些。
* r8 ~7 ^( U7 n, L
. m) i' |3 v! p1 O' q5 L五十而知天命 % R$ y, D7 I/ M8 m

& |. C" N  i% K6 g* _: a7 M# {  孔子所说“五十而知天命”,人终于不较劲,孔夫子所谓的“不怨天不尤人,下学而上达,知我者其天虎”,已经可以做到不抱怨别人,一个人就讨教自己的内心,我是不是做得好。所以孔子说:“不病人不己知,患己无能也。”我从来不怕别人不了解我,我最怕的是自己无能。别人不了解怕什么呢?自己去做、就完了。
% G  `+ j/ a( V, \
& k2 h3 x8 }# K) B( v- X7 I  所以这个时候,人终于可以放开很多得失,人忠于自己的内心,能尽天知命,做到天人合一。所以这个时候,一个人面对世界的很多态度,是取决于他的内心了。他已经可以不让世界左右他太多内心的注解。
, p2 f# L1 O) o( N1 E4 z  Q- d6 t/ w
 
 楼主| 宁泰秘书 发表于 2012-2-1 16:09:10 | 显示全部楼层
 
其实我们每个人,从二、三十岁,一直到五、六十岁,就是一个不断让社会改造的过程。
" K1 u7 C$ r4 H1 f0 o3 V6 q4 v
$ g* |1 R( V* |& S: ^# e* G# j  有个故事说两个朋友打赌,一个说:人啊,都会听他人意见的左右,不信你在屋里挂个鸟笼子,过不了几天就得养鸟。另一个说:谁说的?我从来也不想养任何宠物,我挂个笼子又怎么样,就挂上!结果从挂上笼子那天开始,来的人都说,哎呀,你养的鸟死了?他说,我没养过鸟!他说,哦那你得养鸟了。他说,可我不想养鸟!可是他说,那你为什么挂个笼子?第二天,就有人捧着很多养鸟的书来,说你别太伤心,上一只养死了,往下你可以好好养。第三天有人还捧了鸟食来了,说我教你怎么喂鸟吧。这个人就想说,哎呀到第四天怕就有人给我送鸟来了,还是我自己养吧,就赶紧养上了一只鸟。 ; {- a  H, D* l/ e7 u" Q* S

7 ]/ {1 `  i( R' u; y六十耳顺   h4 M( D1 Y" g8 _7 |9 x
0 y- x# s2 a( m- m
  所以我们想想,我们很年轻进入社会的时候,会有一些前辈告诉你,我们这个单位应该是怎么做的。然后每个人就开始被社会在你头脑中的笼子挂上鸟,你得去顺应。那么这一生的纠葛挣扎,到了所谓知天命反观的时候,看一看,有什么是外在给你的,有什么是自己内心的,有没有一些东西是自己真正建立起来,而不完全是社会加之于你的。
' P. c  z& H. L* y: C# J' J+ ~3 ^; K; F0 k9 g
  这个时候所谓的知天命,就没有那么多外在的抱怨。这就离“六十耳顺”的境界不远了。所谓耳顺,就是听什么都不再刺耳。因为你会了解每个人说的话,有它的出身,有它的道理。   A! [1 {1 m6 ~% |& F

; s- e9 j, O; b6 u% C所见既所思  : z! n7 m+ K( x- a! @

; H6 f( J2 E) ~& P0 w  其实每个人看见的外在的世界,无非是心灵的一种折射。古代的笔记文里面记载很有意思的故事。说苏东坡在西湖经常和佛印在一起参禅悟道。两个人在参禅中,佛印很老实厚道,苏东坡却老占他便宜。有一天回家特别得意跟苏小妹讲,说今天我占便宜了,我问佛印说,你看我像什么呀?佛印老老实实说:我看你就像一樽佛。苏东坡就大笑说,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?你往那儿一坐,就像一滩牛粪似的。(笑)他觉得很得意。
' X4 k, L/ g1 t4 S8 P% x9 b, }' G9 Y& N. ^# Z- q' `
  苏小妹就冷笑了。她说:哥哥呀,就你这个悟性你还参禅呀?参禅讲的是见心见性,人心中有眼中有。他说你像佛,说明他心中有佛。你看他像牛粪?你问问你心里有什么吧。 - [5 g' G- N. l- j
( }. {, s2 b3 r3 ^+ K! r
  所以人的修炼呀,到最后,你所看见的,是你想看见的生活。所以当你抱着这么一种慈悲之心去懂得的时候,人就耳顺了。   x2 q, \* T: }

; C1 w# S% J7 W; s6 @  o- P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
3 V4 [' O( c/ [3 p* C& r; S3 V+ k: O9 \* n( i
  越过这个阶段,就到达孔子所谓“七十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”。从心所欲,是听从内心的声音。不逾矩,是顺应外在的规则。 8 t& U' b- N; v' r' J

: y) Z5 L* L* N  E7 g% Q  其实我们太多人,一生可以做到不逾矩,顺呼社会,但泯灭了心灵的愿望。还有少部分很勇敢的人,狂放不羁,今天辞职明天离婚,想干吗就干吗,觉得我这一生过得潇洒,但其实会伤害规则伤及他人。那一个人既要听从内心,又要不逾矩,容易吗?为什么孔子说你修炼到70岁可以启及这个境界?那是因为耄耋之年穿越沧桑历练,我们才能够找到内外的和谐平衡。
1 Y9 M  k% l# `! M
% k! ?7 U  |2 l4 _. N9 B3 J% e  但人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不见得成正比,我们如果有大智慧,为什么不能提前一点,三、四十岁就撤悟到这个境界,赢得生命的效率呢?
- s: e% ~4 w& X5 M/ j. J. R: f
" ~! S; v6 F8 H6 |3 q% B外化而内不化
! X- ]& r. T4 y0 T& F; i8 y- f+ w% g. ?+ s6 D2 O- g5 @
  其实这个境界,在《庄子》中,也会有一种表述,其实大家不要简单认为,《庄子》与《论语》一定是相互抵触的。我想中国人所谓的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,他讲的是两端。所以林语堂先生有这样一个表述,他说,总某种意义上讲,中国人在社会理想上都是儒家,在自然人格上都是道家。 * I, }+ \/ X8 s/ z1 \

$ }$ l1 ~; R% y4 L. e* c( A  R" A. N  其实,《庄子》对这样一个人格境界的表述更简单,五个字:“外化内不化”,外在要顺应、要尊重制度与规则,甚至入乡随俗、尊重人情;但是“内不化”,就是要有一份生命的职守,用我们自己的心,忠于守着自己一个永不妥协的心愿;让自己忠于成于自己,让自己理想主义的天空上有翅膀,而现实主义的大地上有自己的行动。所谓“外化内不化”,这就是一个人的坚持与顺应之间的协调。我想这个境界不是很容易做得到,但是如果以这个作为一个目标的话,但其实我们的人生会有自己的生存层面和生命层面上不同的追求,是谓生活,融通起来。
! G, q* @2 h" w9 @0 v
8 ?- t0 y6 \2 h6 i# l7 m7 A  所以人的生活是有很多层面的。丰子恺先生曾经做过一个比喻,一个人要有三重生活:最基础的是物质生活,我们大家共享,它是主“真”的。第二重是精神生活,我们与二、三好友谈谈书啊、悟悟道啊、看看电影听听音乐,这是一种审美,所以是主“美”的。 , r! H' ^$ A% @: q

, ~) @, N; P8 z# `* k5 M$ ]! c* _  而第三重,最高一层,是我们的灵魂生活。他是一种孤独的心灵审视,但它是主“善”的,是一重接近宗教的境界,是我们灵魂的独白。其实我们每一个人,主真主善主美,在不同的境界上,人的心灵层次越丰富,我们拥有的世界层次就越宽广。 5 {8 i, l- @7 @+ `
3 c7 i+ K! i2 J% z
  其实在我看来,儒家给我们一片土地,可以完成社会人格的自我实现;道家给我们一片天空,可以完成生命境界的自我超越。所以我们可以在天与地之间,去建构一个最好的自己。古圣先贤所有的言词,不是让我们用来作为学术考据的,更重要是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、文化的基因、价值的判断。古圣先贤的价值,就在于,它永远以一种朴素的光芒,温暖千万代的子孙。所以其实,以我们一己的生命去完成这样的体认,穿越一生的成长,最终,我们的生命,会成为我们想要的那个模样。
. f, q/ P4 A- ?( {2 _. @, z6 d' I4 u! f/ x8 z4 i% ~( l$ @
四十而不惑
8 M6 y8 w, ^: B( ]1 S& P1 p& ~0 ?& v# e& x' K$ _$ }
  只有这样的一种慢慢的修炼与提升,才可以到达不惑。“不惑”并不是说到了40岁的生日突然之间就立杆见影。如果要我说的话,今天的社会,应该是人到四十方始惑。我觉得人到四十岁才有迷惑的资格。
0 v% z5 x' ~4 u! j1 X5 M9 [4 c) n
  你想想,20岁、30岁,刚刚进入社会,每天加班、打拼、进修,忙都忙不过来,连惆怅都是奢侈的,你还迷惑?哪有资格迷惑呀!到40岁嘛,有一点闲钱、有一点闲时、有一点基奠、有一点不甘,开始迷惑了。这个时候人其实内心是充满迷思的。这个时候的迷惑如何去破解?这个时候是需要我们给自己一种心灵的烛照,让我们看清这个世像的真相。 5 b" t3 |8 ~4 T0 C2 r
8 }7 Z0 k9 Y. X$ Z. G
  有个故事说得好,一位教授,选择了十来个很勇敢的人,要共同做个心理测验,我带你们去穿行一间黑屋子,但每一个人要一个连一个地拉好,第一个人拉着我我们一起走。大家走过去觉得很平坦,没什么。教授走到另一端,看了一盏灯,大家回头一看,哗的一下吓得面如土色。原来他们刚刚走过的是一个大的独木桥,独木桥下是个大的鳄鱼池,十几只鳄鱼大张着嘴游来游去。那谁都站不起来了,有了灯看见了,反而走不回去了。教授说,那不行,怎么都得回去,连哄带骂,有三个人抱着桥板,哆哆嗦嗦地爬回去了,其他人说什么也不走。这时候,教授嗒嗒嗒,又连开了三盏灯,大家又看清了一重事实,原来在独木桥和鳄鱼之间,原来还有一层浅颜色得防护网。教授说,来你们再走回去,又有五个人站起来走过去了。还有两个人说什么也不走,不停地问,这个网真结实吗?
' N# z$ w0 l5 D1 _% m0 N& Q* I
5 i6 N# b  `. ~8 [  其实我们想想,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社会人生。年轻的时候,我们有老师、家长,大家用爱呵护着我们,少年懵懂,不只畏惧,唰唰唰就走过去了。这代表自己的能力吗?其实这是一种不清醒,我们都不知道什么。然后人到二、三十岁,开了一盏灯,突然发现都是鳄鱼,那个时候就会觉得很愤怒。我们大陆有个词,叫“小愤青”,就是十几二十岁的孩子,充满了愤怒、充满了逆反。觉得说,你们老骗我们,说人性是善良的、世界是光明的,谁说的?这世界上满是丑陋。其实面对这种愤怒,坦然一点,你要让它过得去,这是必然的,这是刚刚用自己的眼睛看清世界。
. ]4 ?, h0 M; P6 w' s/ s) F% A. g+ w, B$ Q6 H. U9 b, o
  等到你逐渐再清醒一些,最后会明白,世界上有很多鳄鱼,但也有一个社会制度的保障是防护网,另外每个人都有脚下的独木桥,能够走过去,只不过要小心点。其实这也就是黑格尔讲的“正反合”,人生不过如此,这个时候你的不惑就会实现一些。
" H$ Q' X+ A. R  N9 M/ L! o7 g+ c- H9 ], G8 E: E
生命就在你手中 : v0 _! l& H$ t
" C  R6 X! t0 X3 F6 z* o
  有个古老的寓言说得好。有个小伙子不服气为什么他的老酋长料事如神,每一次说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偏差。小伙子就抓了一只小鸟,握在手里,去问老酋长:“你说,我手中的鸟,是死是生?”他想,如果你说他是活的,我手一捏,它就给掐死了。如果你说它是死的,我手心一张,它就飞了。反正今天我一定要让你说错。
* i0 ]% p* D! ]) F# |" A5 L7 _
$ F  R) j5 J# e$ V7 [  这个睿智的老人看看年轻的孩子,他宽容一笑,说了一句话:“生命就在你的手中。” : I$ R7 B9 t; D- Q8 P* R/ e3 R
* T( o% p+ g  V; E
  这句话,也是最后我要给大家的祝福。
$ N" g* }) @9 K  l. q& @5 r( X6 O6 t' J- a
  (End)
( ?# q; p5 V+ U& I) A# I, {  `( \) E# }! A, V
 
 楼主| a446745393 发表于 2012-2-13 10:25:24 | 显示全部楼层
 
{:soso_e100:} 不一定是古人的一句哲言,而更重要的是他的哲言说出了我们在日记里说的话,或者是久久徘徊于心但终不所得的那一句话。其实这样一种愿望发乎于心,止乎于心。每一个人,我想今天来的每一位朋友,其实是为了这样一种心灵的愿望{:soso_e181:}
 
npx2011 发表于 2012-2-16 13:46:31 | 显示全部楼层
 
天生说:爷爷曾讲过,天下万物,内里皆共存着相生相克的元素,这样才会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,如果那口棺材真是元凶的话,那它既会有对你们有害的元素,同时也会有对你们有利的元素,将棺木的碳灰与符水混合,借助灵符的上乘灵力,催长其中的有利元素,就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8 s  V" J+ A3 y, Q: v/ s

9 t) ~% n  H- h    好,明白了!我抄起铁铲,飞奔到墓坑边纵身跃下,没有什么好犹豫也没有什好害怕的,现在为救老爹命,我敢把阎王拉下马。5 g  `* e+ W) z( K; L# |
; C/ H0 g2 K) b* n8 h4 m* Q
    且说石墩里的那口黑叶血檀棺,虽然被火焚烧过,但整体轮廓还是相当完好的,想起当日这口棺材突然跃起发难的情景,不由得又陡生出几份恐怖。
' ^& X2 C3 l6 }; b0 b( p$ o' G4 `# S. g+ {6 m7 s5 R: Q' S/ g
    当我举起铁铲要往棺材上扎的时候。  啊!墓坑里突然响起一声怪叫,既阴森又尖锐,我的心脏象被针刺了一下,全身都起了鸡皮疙瘩。
  w+ _% q/ I. p$ E3 L0 |" o% W2 d) |
5 g% t& o: ?" E% u8 u    今天天气阴暗,盆地又四面环山,云封雾罩的,虽然是下午,却暗如夜前。  墓坑里就更不用说了。  这一声怪叫,既象是棺材发出的,又象是地底下冒出来的。  A; N$ s$ S2 {

7 f7 D1 T- g1 O5 I6 L% ?6 ?    谁!我厉声喝问,却不为答复,只为了壮胆。, r1 Y- M; F& z- h6 o) ~$ U9 Q

+ p2 e- s2 x  p' @4 d; y    自然是没有回应了。  但双眼在朦胧间,却看见棺材里显现出一个躺着的,身穿古代服饰的老头。  我两个眼珠子一下就定住了。. j" c, {' k/ m, F6 r+ M
  B; l) y& N& E+ }/ I1 y8 W
    影像开始是模模糊糊的,渐渐就清晰了起来,那老头白纸一般的脸上浮现着古怪的表情,眼睛看着我,双手猛摆,好象在求我别破坏棺材。& i2 Z, g  V9 W/ m% V
2 H- X( `1 d. Q1 D
    愣了片刻,我回过神来,一咬牙,骂道:**,老子才不管你!说完一铲扎下。6 t8 n! f/ K8 P+ q* T, M9 w5 z

% M+ J: }' G6 x1 t" c    咔嚓!铁铲深深扎进了棺材的边缘。0 s) T# u3 |4 k0 `' V6 Y

! J/ p, D: e9 r( p1 q    啊!随之又一声凄厉的惨叫从墓坑里蹦了出来,好象真有人被我扎了一下似的,再看铁铲扎进棺材的地方,有大量鲜红的液体涌了出来,好象是鲜血。3 t+ l# p/ i0 z1 F( W

$ s6 L  y) x; b  l) p) H7 I. x    幻觉,一定是幻觉!别想骗我!我看着那血红血红的液体,也发起狠来,用尽全力又加了几铲,每扎一铲,墓坑里都会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,不怎的,听着一声声凄厉的惨叫,看着如泉涌出的鲜血,我竟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快感。( Q; B+ ]' J1 u
9 J# o  r! U3 a
    这口曾令我恐惧到极点的妖棺,现在被我用铁铲扎得破破烂烂。  发泄了一轮之后,我嘴角微微上扬,露一丝快意的冷笑,然后取了块拳头大的碳块,就爬出墓坑。
- e1 m/ J! `5 V  q& H0 L: ^7 Z8 A' I4 r
    我把碳块放在铲面上,然后举起另一把铲,用铲把头往下一砸,啪!碳块爆裂,无数点鲜血溅了我一脸一身,那浓烈无比的血腥味,让我感到好一阵恶心,喉咙抽了抽,几乎要呕吐。  碳块里竟然有这么多的血,实在匪夷所思。  p( F- ~% W" g6 s6 |" q" P
" ]/ p: D3 n! y
    我好不容易缓过气来,马上就有一股无名之火直冲上脑门,我握着铲把暴雨似的往碳上砸,还大骂:砸死你!砸死你!5 Q$ ]# f$ p# F4 Y! f$ a
' v- s7 K0 `) f; `" q& U& \. A
    咣!咣!咣.......6 h  h3 u+ p, h% \- H" x- A9 F; b

. f2 i. W% V- u% l    铲面被我砸得咣咣响,碳块里的血也没完没了的飞溅而起,溅到身上的血越多我就越疯狂,简直停不下来了。: O( p! u2 E* I. c

) J- a5 \$ I& M; J4 L$ z  n! _    砸死你!砸死你!哈哈......4 [5 D9 C  t( @1 u+ Q# H* j
! |# X1 b; w% F- U; X  G* ]; Q
( D5 i1 F9 b; G$ p. L+ m
 
清水粽子 发表于 2012-9-6 11:44:29 | 显示全部楼层
 
太好了。精彩,好好学习
 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0关注

5粉丝

539帖子

排行榜
作者专栏

关注我们:微信订阅号

官方微信公众号

客服个人微信号

全国服务热线:

0595-22880819

公司地址: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

运营中心:福建省泉州市

Email:506070961#qq.com

Copyright   ©2015-2025  老秘网 责任编辑:释然Powered by©Discuz!技术支持:秘途文化  备案号   ( 闽ICP备19022590号-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