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杜甫边吟边改法:杜甫写诗相当刻苦,也以苦吟得名,几乎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。他曾写诗 “为人性僻耽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。”这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。如何“耽佳句”呢?他在《解闷》十二首中有一句诗这样写到:“新诗改罢自长吟。”不仅要吟,而要长吟。他要求自己“颇写阳何苦用心。”阳何指阳铿和何逊,都是南朝时的著名诗人,都以写诗刻苦著称,注意炼句,所以杜甫激励自己向他们学习,从而达到“晚节渐于诗律细”的地步。1 {1 F* a' L1 v+ q# b1 Z
" M3 T4 ~$ T! V/ O" f/ Y a. J2、欧阳修诵读修改法:欧阳修在北宋初年的文坛上可以说是一位有影响的领袖人物,就连王安石、苏轼对他都十分敬重,得到过他的提携,但他仍对自己的写作十分认真,从不马虎草率。写完以后,还要诵诗和修改。他的修改方法十分独特:一篇文章的初稿写完以后;就贴到墙上,然后反复诵读,反复修改,直到自己满意为止。有一次,他写完了《画锦堂记》初稿,贴在书房的墙壁上,每天读一遍,见不合适的地方就改几个字或几句,日子一多,改来改去,原来初稿上的字几乎一个不留,全部改掉了。其夫人见他如此反复修改,本文由老秘网推荐,就劝他:“何必辛苦到这种程度?你的文章难道还怕那些老先生耻笑吗?”欧阳修笑道:“不怕老先生骂,却怕后生耻笑……”此文改定后,他就送给了当时的丞相韩琦看。后来他觉得开头两句写的不好,便又写了一份派人送去,并附了一封信说:“前有未是,可换此本。”韩琦对照两份文稿,写得似乎完全相同,感到奇怪,于是再仔细复读,这才发现后送的文稿开头两句中多加了一个“而”字。此事虽小,也可看出欧阳修对文章修改的认真严肃和一丝不苟。 ( `9 z" o* l& w : m% ~3 C; g! Q5 b3、鲁迅看中删改法:鲁迅由于在写文章之前有先打腹稿的习惯,所以文章多一气呵成,文稿的卷面也很整洁。尽管如此,他仍有修改文章的习惯。他这样说到:“写完后至少看两遍,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、句、段删去,毫不可惜。宁可将作小说的材料缩成sketch,决不将sketch材料拉成小说。”所谓sketch,便是“素描”的意思,修改文章就是通过删改,宁可将小说改为素描,决不可将素描写为小说。0 L4 C. m- W3 _) 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