态度决定前程
e3 T6 m1 S# |——与刚走上秘书岗位的新同志谈谈如何留下“第一印象”
2 f4 Q6 z. l- }夏廷献. x( c" ^% k) K+ u3 w8 Y
一个人走上工作岗位后,他(她)的“态度”便暴露在领导和同事们的面前。这个“态度”的含义有以下几条:
$ W8 W' O$ T- w- g3 P% X0 P- C+ m 一是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情感神态;二是对人对事的基本看法和表现;三是对人生对事业的认知和信念;四是行为倾向的反应和准备状态。7 T' V8 q! L8 H) n! ]& M
这“四种情况”,领导和同事们是看在眼里,“记”在心里的。这里的“记”,只是一种“推断”——透过“蛛丝马迹”得出的看法,并不十分科学。然而实际情况却是,这种对人的“初始印象”,往往会延续很长时间甚至终生。2 e3 A: N0 d2 A$ t/ |2 b9 J0 Z
知道了社会学、心理学中存在着这种“印象现象”,初进办公厅的秘书工作者就要时刻提醒自己,在以上“四种情况”中注意传达出正面的信息,使领导和同事得出较高的“印象分”,这样一来,自己以后的路就可能走得比较顺利了。
% Y% p8 d s$ S! ^7 d5 N* s
) g+ t1 P N) q# t5 ?! ]8 z6 b 眼里有活
7 |" I$ A4 o2 f) w B# \. U: ~2 t- |+ s. h3 D
刚走上岗位的秘书工作者,要取得老同志的支持和认可,很重要的一点就是“眼里有活”。
; T/ n+ c' y. o" Z 要从拿拖把、打开水、擦桌子等日常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具体事做起,不要当等待别人尤其是老同志伺候的“甩手掌柜”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时下,许多单位的办公条件都有改善,喝上了纯净水。不过即使是这样,水桶里没有水了,也得有人换。即使不是自己换,也得打个电话吧。类似这些事谁来干?总不能次次都是老同志干吧。* E" x: @) }! O; l2 D
这里再说个例子:一年,某单位新进了一名后来被称作“混混”的年轻人,这位年轻人上岗后的表现,简要说就是:老同志打扫卫生他办公;老同志打水他泡茶;电话铃响等着老同志接;晚上瞎侃胡玩不睡觉,上班几乎天天迟到;工作时有打不完的私人电话;大事做不来,小事又不做……
8 S4 R/ R/ F/ }3 _% w. G 两年后,这位“混混”便混不下去了——被单位给“下课”了。9 i$ t+ y( t, S. \. B$ P7 X* r
像这种“混混”当然是个别的。但在实际工作中,类似这样的行为和现象还是经常可以看到的。“混混”混不下去的事实告诉我们,新进办公厅的秘书工作者,不要好高骛远,觉得自己年轻、有文凭、有能力、有水平,把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。要甘当小学生,脚踏实地、埋头苦干。4 P% c' r4 s7 P! o( S
古人讲:“一屋不扫,何以扫天下。”“欲治国者,先齐其家,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。”因此,刚刚走上岗位的新同志,不要想着自己是治天下、治国家的料,别人都是扫屋子的料。即使你是未来的国家栋梁之材,也得从头做起。许多政治领袖、军事将领、亿万富翁都是从基层干起,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。这方面的例子很多,就不一一列举了。
8 X! k: p- U, Y5 @ 笔者年轻时认识一位秘书工作者,到机关工作后非常勤快,上班每天都早到,抹桌子扫地打开水,经常加班加点毫无怨言,公差勤务争着去。办公室的老同志都很喜欢他,愿意教他帮他,很快,他就在单位“立”住了。
0 f* N. s/ j. K) E2 r, m' `' @ 一个人到一个新单位,就好比一棵树挪了个地方,只有如饥似渴地接受阳光、雨露和大地的滋养,才能生根、发芽、开花、结果。否则,就是参天之材,也会枯死。而要想得到阳光、雨露和大地滋养,关键在于自己要有主动接近、接受的实际行动。
# C" ~7 C1 Y1 e }
* ^2 P e V @7 m+ M. n% H9 Z8 y5 Y 进门拜师6 Q. x. `% p* o8 L2 S( ]
S/ L F7 r' S7 t- v# M1 A/ v 刚进机关的秘书工作者,要注意“拜师傅”。
: }' z4 w" w' U" p' W 一是拜老同志为师。任何带有技术性的学问,其学习方法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,代代相传。办公厅的工作也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问,也是需要师傅带徒弟的。据媒体报道,山东某市政府采取“导师制”培训新入机关的同志。所谓“导师制”,就是师傅带徒弟——指定一名“老机关”带一名新同志。这名“老机关”要经过资格认证并颁发证书。这个做法其实是传统做法,只不过过去没有把它制度化、规范化,没有用“导师制”这个词。在岗培训秘书工作者,作为单位,要注意像该市那样采取“导师制”;作为个人,则要积极主动拜老同志为师,主动、诚恳地接受传、帮、带。谁这么做了,谁就能较快地适应环境。& B7 a0 _3 q6 _) k
二是拜同事为师。要拜和自己工作类似、同期上岗的同事为师,学习别人的优点、长处,总结别人好的工作方法,主动虚心请教。当有人主动帮助时,要诚恳接受。当有人提出批评时,如批评得有理,要立即接受并马上改正;即使批评有误,也不要立即辩解,以别人是在提醒自己的心态处之。
9 Y* q0 c; a* Y& N 三是拜文字资料为师。要尽量争取把本单位留存的材料看上一遍,重点材料多看几遍,能摘记的摘记一些,全面了解本单位的历史沿革、工作性质、工作任务、工作特点、职责范围、上下关系、重大事项、行业语言等。
3 W5 f" s- {# o( c0 N* P9 Z 四是拜工具书为师。目前,市场上有关秘书工作入门的书籍很多,这些书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,对于较快地进入“状态”具有参考作用,可以有选择地看。
, c w Z* h5 |8 T 我们经常说,新同志进入办公厅工作,首先要“熟悉环境”。所谓“环境”,指的是保障机构正常运转的人事关系、规章制度、办事程序、作风习惯等“东西”。这些“东西”,有的是见诸于文字可以看到的;有的是无形的需要言传;有的则存在于人们心里,只能意会。这些“东西”,大多是书本上学不到的,需要在实践中慢慢体会——看了参考书,就知道秘书工作是怎么回事;看了文字资料,就知道了本单位各方面的工作情况;跟着老同志见习、向同事学习,不仅可以学习以上两点,也了解了现实情况,这样还愁不熟悉环境吗?5 p. M' k8 q5 ]4 d
) J3 J2 S4 w/ _ 小事做起; B2 `7 Y' V1 b" n
7 E% [* v; r, I% i: M! W( r1 W. A “办公厅工作无小事”是我们经常说的,新进办公厅的秘书工作者千万不要忽视所谓的“小事情”。
# J& r: ^" @! y" z: d# Z6 [7 b& F 办公厅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:
0 T; c- Q' _+ N: E8 E 一是政策性,违背原则不行。
- a/ D' f3 `3 k5 E& K; p6 k 二是连续性,前后不一致不行。) M5 L3 r$ M' [% [6 o1 Y
三是时效性,慢了耽误事不行。
N, a1 n, w q+ s/ {2 [8 H- y Q, n 四是群众性,事关广大群众的利益,出了事影响大。2 h/ C8 W- z; j/ ]
因此,秘书工作者不要小看自己的工作,不要轻视、忽视日常工作中的小事。新秘书工作者首先要锻炼自己,做到“三会”:3 n; f0 ]. Z. y p0 i
会说话——开会发言;汇报情况;提出建议;传达指示。8 C3 K. u% Z! E7 O+ {
会撰文——各类常用公文,包括通知、计划、信函、决定、请示、报告、简报、总结(月、季、半年、一年)、经验总结、调查报告、典型材料、领导讲话、党委报告、研究材料等。
# |" T, Y' i7 c6 o/ o7 C 会办事——接待、协调、组织会议、检查工作、陪同领导下基层等。6 s) I& b( S; L7 r# R! X4 v
上述事情,大多比较繁杂琐碎,特别需要耐心、细心、精心。为了说明这一点,举一个例子:) H& Q6 F- G; U. T( E
某单位在大礼堂隆重召开会议,主持人宣布起立奏国歌,结果音响不响,大家干等着,这时的一分钟比平常的一个小时都长。负责会议的同志赶快查原因,原来是忘了通知管音响设备的同志。主持会议的领导很不高兴,大家坐下后,整整批了职能部门十分钟,指示这个部门会后要搞整顿。你看,就是忘了打一个电话,就捅出了这么个大娄子。1 b7 Q6 S% K) ^
办公厅的工作既具体又繁杂,而且是周而复始天天如此,年轻人容易觉得厌倦。而这些具体的事情恰恰是磨炼基本功的项目,就像要实现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必须进行单兵训练一样,“一二一”地走步,既单调又枯燥,但必须这么做。
5 U, L v3 n1 U# ?0 o% z “天下大事,必做于细。”不要觉着自己是干大事的,就对身边的小事不屑一顾。要遵守上下班、会议、商谈、访问等规定和约定的时间,养成在任何场合下提前到场的习惯;自觉按照单位规定和要求着装;礼貌地使用“您好”、“欢迎”、“稍候”、“谢谢”、“再见”等文明用语;高效快速地接打电话、撰文、收文、发文、办事,等等。$ H" r% Y5 Z* B) M" f
从小事做起,并不是否定设定努力的大目标,恰恰是为了有效地实现大目标。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、“万丈高楼平地起”,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(作者系海军装备部原某局政委,长期研究秘书学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