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电死外星人”、“内地游客燃爆巨型橡皮大黄鸭”、“海轮漏油污染长江饮用水”、“某市拟投资6亿元为厅级以上干部建公墓”、“倒输提款机密码可报警”、“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”……这些“新闻”很吸引眼球,然而最终都被证伪,令人深思。2 S6 Y* E3 e. q
# o. t, L+ o2 n! N9 u
事实最无情面,什么假东西终究都会被它击得粉碎。用事实打破谣传,越迅速越好。网上信息传播极快,澄清真相稍有迟钝,虚假信息就可能掀起“龙卷风”。对于政府部门来说,疑问面前不回避,热议面前不失语,及时介入查清缘由,告知人们事实和真相,体现的是一种“新闻执政”意识。不过,虚假新闻时不时爆炒网络,也令人感到,“爆料”面前我们似乎“敏感”有余,“钝感”不足。
; p" [/ r9 ^! m- m: r7 N2 b8 P/ C. S9 ]/ v6 ]' ^
在某种意义上说,敏感是现时代人们的一种“信息生活”素质。而今,网络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,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日益不可缺少。在诸多事件中,网络亦多有不俗表现。所谓“爆料”,大多即是“敏感话题”,或说是焦点难点热点问题。对敏感话题不再遮掩或失语,也彰显了一种进步。在这样的情势下,面对网络“爆料”,如果没有足够敏感性,我们就会和重要信息失之交臂,这无疑是信息生活的一种缺憾。1 {8 A9 V M5 F5 H1 c9 `
( {1 O7 m' L' @4 r }$ M 然而,也有研究者指出,人们不仅要有敏感,还要有“钝感”。钝感并非迟钝,而是以理智与克制排除外界纷扰,以良好心态向正确人生方向前行。流言蜚语面前不妨木讷些,以避免“用别人错误惩罚自己”。信息满天飞的时代,也应多些理智和克制,不要“满腔热情”为谣传推波助澜。网络信息发布的随意性、隐蔽性、便捷性等特点,很容易使虚假信息或谣言产生滚雪球效应,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,因而在网络信息尤其是“爆料”前,更不可少了钝感。. \ B4 r: c0 D# v4 O
% ]! Y. s& u0 f5 O' Z! O6 h$ }/ L
敏感与钝感往往不可分。敏感是“见事早、行动快”,钝感是沉下心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,用自己的耳朵去听,用自己的脑袋去想,准确判断事情真伪和传播价值。两者有机结合,才能快捷而准确地获取和传播信息。离开了敏感,钝感就成了迟钝和滞后;离开了钝感,敏感就可能沦为冲动和以讹传讹。自媒体时代,往往会有一些“主观故意”,指望真相全都比谣言跑得快也不大现实。因而,如何处理好敏感与钝感的关系,考验着公众和媒体的智慧能力及社会责任心。
5 x* R0 d% m5 o& C+ a4 V) q& R& x N' w( ]
没有实证,就没有科学。所谓实证意识,向来就是科学精神重要内涵之一。证实与证伪,是实证意识两个方面。证实是从正面寻找证据以求真,证伪则是从适当存疑入手寻找证据以证其假。善于适度存疑,有些实证意识,舍得在咨询或查询上花点时间,也就不会被诸如“电死外星人”之类谣言牵着鼻子走。钝感最大魅力,也就在这里。谣言止于真相,真相往往源于钝感。这种“钝”,折射出求真务实精神,蕴涵着良知和责任,有利于滋养新闻伦理,为新闻敏感发挥正能量提供保证。" k- T- w" k3 t
$ a& t+ e! K1 g- n2 ], X, U 当下中国,有些人形成了两种思维定势:凡是公权力与公民之间发生矛盾时,不问法律规定就对公权力嘲讽、谩骂、鞭挞、否定;凡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发生冲突时,基本事实还没弄清就先批判强势一方。如此不论是非、只讲立场的“敏感”,如何能带来公平、实现正义?多一点钝感,我们才能多一点冷静、理性与客观,更多形成共识,更好凝聚前行的合力。
/ F$ _+ N0 @- D# d4 c% R( E# m0 w6 R t
(刘根生4 m* q( L; r) x, J% ?$ y4 [ c& w8 b
3 j6 q Z G L3 A/ t
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