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不违心,不造假
; {% l- w7 m1 a o7 }8 n# Z9 W5 g9 j7 _* [: ?: b( a9 U
典型材料的写作要求有良好的文风,任何时侯都要把“真实”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。这是对写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。倘若观点不鲜明,内容不充实,语言不流畅,结构不合理,议论不深刻,这都是可以原谅的,也是可以通过加工、修改来提高的,而唯独不真实是难以弥补的。造成不真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从作者的角度来看,一是调查研究不深入,不细致,得来的材料不可靠;二是名利思想作怪。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,诸如合理想象、添枝加叶、张冠李戴等问题就轻易出现;三是作者迫于某种压力,违心制造假典型。
' V8 v2 V/ E, u) q/ |2 o6 y# O" Z' Z
/ p; Z5 R6 t* p/ ^" V(二)不拔高,不夸大$ D" W4 _8 e/ w. v- o5 f
- g, @6 J! W3 W8 Z1 Q3 j) o( E; V& I 典型材料既不能有啥写啥,又不能想啥写啥。这就需要作者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,把调查得来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、去伪存真、由此及彼、由表及里地进行加工。经过这样加工整理的材料,才能问题集中,内容充实,条理清楚,文脉畅通。但是,必须反对材料不够就“添”,思想境界不高就“编”,被调查对象不会捏造就“引”等作法。这种任意拔高夸大的毛病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。" ?/ W2 m+ [: K1 X0 P, V8 b4 {
6 u5 ^! R$ q; K% g6 { (三)不偏听,不轻信0 Y4 v/ P5 K) ~1 ~, f( b
0 R j# A1 d8 Z0 Y% |: Q就大多数写典型材料的人来说,并不是故意去制造假情况,但他们经常吃轻信和偏见的苦头。作者在对典型的事变进行调查时,其材料来源的“源”不可靠,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有失实的现象。因此,作者在调查时,做到好话坏话都要听;赞成的反对的意见都要听;领导、群众的看法也都要听。这样调查来的东西就比较可靠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