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好总结是秘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和职责,是“笔杆子”必备的基本功。我在实践中体会到,总结要写好,“三要”不可少,即情况要清楚,思想要深刻,写作要创新。
2 F& s* A7 \ m
, `( V l6 r. {
7 k4 i" l$ z% M2 _9 a
一、总揽情况
7 r1 J. M! u' L8 [- w3 m1 S
4 \) v H" Y3 Q) b$ t- ^5 _) X
$ U! ~: X% _ y9 ]! h H; u 总结总结,先总后结,总是总揽情况,结是结晶思想。总的情况要清楚,我的体会是“三要”。
8 f# ^, C' a7 m/ s
' F3 Q L W6 J0 h- \: ^. {" H
) m% B+ e" @( w6 O0 S. l
一要“两下功夫”,弄清“半熟”情况。很多总结是“给我总结”,自己的情况当然是清楚的,再扩大一点,写本单位工作总结,情况至少是比较清楚的。但这种清楚和比较清楚对于写总结报告来说还只能算个基本清楚,我把它叫做“半熟”状态,还需要朝着“更加清楚”的方向“下更深功夫”。
& T* p+ k2 ~( j0 S4 E: A- K
& e8 |. K) |- O, w9 g* A8 g) f
9 q8 f2 ^' S6 }' {/ d, S! q$ Q$ h 功夫一:“纵、横、大、新”四遍梳理。“纵”是从时间上梳理,“横”是从事件上梳理,“大”是从大事上梳理,“新”是从创新(亮点)上梳理。“纵横”梳理是基础梳理,“大新”梳理是上层梳理,真正要写进总结报告的事情,主要是大的事情和富有创新亮点的事情。
- `# {6 v! i# ~/ U C
7 G7 _# L, I% ]9 E
, n$ y. X5 [ B5 y" j 功夫二:跳出局外对照比较。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。我们有必要跳出来看一看,请别人说一说,和外面比一比,这样,就更清楚哪些是真正成绩,哪些是主要问题,哪些事大哪些事小,哪些当写或不当写。尤其是经验总结和先进材料,一定要比较,找出“个性事”“特色事”“独立事”“亮点事”。
& {. i8 D+ V0 e2 U! S8 l
8 q9 C4 D2 D( R+ t. O7 u2 e
$ i! t& y* Y1 R$ X# V. R 二要“六听三看三查”,弄清“陌生”情况。更多总结是“替人总结”。我们经常受命去总结某个地方或某个部门的工作,怎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片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摸清楚,变陌生为熟悉,变外行为内行?我的体会是多听多看多查。
% d% x L7 |# C7 ?" D
" y3 ]" S3 X% S7 P' b
! A Y2 T0 _) Q4 |: `3 z( m p
0 F; W E7 D( s3 ~% t 一是“六听”,即听主要领导宏观讲,听中层干部中观讲,听职工和群众微观讲;听正面的了解成绩,听中间的了解情况,听反面的了解问题。有了前三听情况就有了个“八九不离十”,加上后三听情况就更加明了清晰,正所谓“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”。
6 g- I5 q/ R, H1 Z+ i/ [
' q1 j$ X% N9 U |) P
0 c5 r/ l: P) [1 Q% L- ]: O6 V! Y 二是“三看”,即看材料、看数据和看现场。看材料包括看综合性材料、看单型材料、看方方面面的材料,有时不妨再看看举报材料。看材料其实是走捷径,写得好的材料是可以为己所用的,但也容易被牵着走,自己要有判断。看数据包括看年度月度的报表,看一天的原始数据,看一个阶段的数据变化。当前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总结,越来越重视数据这一块。看现场包括看准备了的现场,看随机抽样抽到的现场,有时也要看负面现场。现场最具真实性和生命力。
% f, E2 S" A# z6 c6 q7 K: X J
4 L) Z& Q( m; A% V6 V0 F
6 {- E$ r* c9 C0 m# b
三是“三查”,即查上情,了解上一级直至中央精神;查外情,了解外地经验甚至外国经验;查史情,了解历史状况和发展变化情况。“查三情”很重要,它决定总结报告对“六听三看”所获材料的取舍。
D P% m x5 [9 z. I
& z# U; h( }4 u' Y" ]
; I. z& U) ^ ~/ L! y8 f c 三要从情况总汇到情况总揽。我理解的情况总汇是“一天说不完”,情况总揽是“一两句话可以说明白”。前者是说情况了解得全面丰富,后者是说情况掌握得准确要害。用两个词形容,前者可以“铺天盖地”,后者一定“顶天立地”。前者是基础,后者是升华。总汇需要花功夫,总揽需要有能力,这种能力是从总体上驾驭、从宏观上把握、能够提纲挈领的能力。而我们有的时候,会困在大量的材料里,“坐拥其中”走不出去、“陷足里面”拔不出来。从总汇到总揽须有一个过程,一个学习与锻炼的过程,一个培养与成长的过程,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。
6 h9 y& I! V5 G6 a" T
% C7 y% N, i) f6 z/ R
! L# s5 b# l. E! K7 H. d4 D+ v
; p, H6 d2 I; r2 b. a
二、结晶思想
( D" S) F# T. [# \6 q9 u" M
+ A" Q! D( r+ }& k
/ r' }- i+ K( F" i: _ 总结,总是事实,是依据,是基础和前提;结是结论,是思想,是本质和规律。总结总结,易总难结,总结的根本特性就在“结”上面。如何结出思想来?我的体会是“八个坚持”。
o' {4 S2 r' }9 w$ j
1 b/ }/ H. ~0 c8 O* K
k: R2 |( C4 Q* M. J0 t z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。以事实为依据,是成绩说成绩,是问题说问题,成绩不可夸大,问题不可回避。在实事的基础上求是,求本质求规律。既要“就事论事”,更要“就事论是”。
% w6 m) B5 [$ l) V a, r
8 ?; |4 c# n2 T) V2 V: z4 C7 @
0 F0 \5 Y$ _, y! Q
二是坚持运用科学方法。既要看到现象,又要看到本质;既要看到主流,又要看到支流;既要看到成绩,又要看到问题;既要看到前景美好,又要看到道路曲折。新事物需要敏锐发现,老问题需要挖掘发现;大事中发现小问题,小事中发现大价值;坏处不忘发现好,好处留心发现差;都在搞的工作要发现个性特征,单个搞的工作要发现推广价值。
* D' i! l X1 I4 d- A! r5 y
: _: z' N+ h. x, B/ `7 e# X
7 B: y5 ?* z Z4 J# C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。总结报告要与时代和社会“同频共振”,体现时代性,保持先进性,力求前瞻性。今年照着往年套,这届照着上届抄,年年总结一个样,届届总结差不多。这种“外甥打灯笼——照舅(旧)”的总结确实不少。我们要有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的敏感,要有“草色遥看近却无”的发现,不仅能跟着时代走,还要领着潮流走。
3 i# w+ I h8 |. @3 `
/ q# [8 q# g; h8 K3 C9 J& u" F/ ^
2 I+ F+ [, I1 j5 \4 p 四是坚持特色总结。人各有体,事各有别,那种认为A地的总结B地可用,农业厅的总结农业局可用,去年的总结今年可用的想法,肯定是错的,必定要出洋相。特色总结,贵在发掘,贵在比较,贵在俯视。一方面,先要有工作特色,再有总结特色,有妙事才有妙文;另一方面,总结也有“能动性”,也有一般工作的特色总结,要不,怎么有妙笔生花的呢?
* W% Q2 \& U# i( K0 ~
8 u7 Q; I) U7 [ q3 l7 \
7 S$ V+ d7 z$ Z7 `& T 五是坚持走群众路线。群众中有生动的事例,有深刻的思想,有丰富的语言。一切的成绩都要群众来检验,所有的问题都逃不过群众的眼睛。总结之前要走访群众,总结之后还要回到群众中去,整个总结的过程请群众参与,集中群众的智慧经验,丰富总结的思想内容。
: k/ f, @; M. I( \ j4 i( U
" y: K/ G: w1 v+ n( o
0 L- G5 H; ~# [, c& v: C- X4 X# }6 C0 }3 |: E
* r* u% A+ u: y1 M4 v: ?* u
4 x8 P' I( S8 c% y& B. d 七是语言上创新。总结报告的语言特色,应该追求平实、简洁、生动、深刻、精辟、有力。其表述手法多用叙述、议论,可用描写,还可抒情。其修辞手法可全面采用、“应有尽有”。总结报告要有妙语,一篇好的总结报告看后听后,要尽量让人记住一两个好句子,正所谓“不求万言留青史,但望一句动人心”。 (作者:余爱民,湖北省委政研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