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好讲话稿的开篇,无异于戏剧名角赢得“碰头彩”。讲话稿的开篇,不仅是讲话的起点,更应成为高扬讲话主题、吸引听众注意力的关键之处。
9 G' y' j6 U: c0 l* U9 D+ n; s$ d
! n, ~0 n D# f8 H9 L2 y9 o
( k6 Z! O$ o* ~( s+ \7 a9 X+ x+ B5 k
# U1 N9 b8 T) ? 《论持久战》是毛泽东当年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的演讲。文章开篇,毛泽东运用设问手法,一口气提出七个问题:“身受战争灾难、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,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。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?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?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?很多人都说持久战,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?怎样进行持久战?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,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?怎样争取最后胜利?这些问题,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,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。”这七个设问是整篇演讲的着眼点和支撑骨架,是讲话内容高屋建瓴的提炼,问题抓得准确,提得也很尖锐,刚劲有力,吸引着听众的注意力。 # S8 W9 R' ?( W2 @' e. [: p+ B
6 L P% ]- I" g" r
3 V6 F9 P$ s" [# D0 |5 a9 v5 ^, D$ O3 O+ B5 N* Q) U
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一文,开篇也不同凡响。“谁是我们的敌人?谁是我们的朋友?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。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,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,以攻击真正的敌人。”在揭示文章主题后,毛泽东说:“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,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,作一个大概的分析。”紧接着又问: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是怎样的呢?”这种用设问开篇造势的技巧,在思想上给人以巨大震撼。
* R$ r. _3 D; U' E! y0 n' R$ A- R, h0 ?9 T2 H
" H$ A0 t0 w5 ?8 F! {
/ ^" J1 U1 L) r. i7 r2 U! k. }. f
* b) ~/ C W6 J, E+ u7 _6 g' o6 z
7 @5 y) C1 w# {1 G& g0 s7 h运用设问激起波澜 # _9 B5 X7 e2 w/ ~
 ; X/ b3 `' i, t' a$ A9 P* i: ?
; W/ T9 ^7 x- }- B- J |0 s
+ t8 Y* D, E3 s M2 Q- N4 Q' x
- I8 @+ [7 {% C% C' x《青年运动的方向》是毛泽东为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发表的著名讲演。通篇所用的设问可谓出神入化、变幻无穷。 * {0 m3 h8 J# |6 Y
! z/ r% A0 q1 w/ j/ r
' f8 Y7 ~4 d% T) J4 |6 ~; _. }! j3 _8 q/ A5 {- H
使用单独设问,一问一答,清晰明了。在讲到革命对象时,毛泽东问:“现在的革命对象是什么?一个是日本帝国主义,再一个是汉奸。”在说明革命目的时又问:“这个革命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?目的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,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共和国。”在回忆革命斗争历史时问:“这五十多年来的革命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呢?根本就是‘唤起民众’这一条道理。”使用单独设问,语言含义单纯,回答时一一对应,把深邃的思想表述得清晰透明,便于听众理解。 6 K/ @% X4 @; K$ S
% c P3 @, x( W3 ~
; x0 n) b6 N: ], C1 d$ k: M# o3 I( u7 f, B2 W' z" @; h
使用过渡设问,密切讲话内容之间的联系。毛泽东在讲到第一个问题时指出:几十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革命屡次失败了,现在要来一个转变,“那么,现在已经转变了没有呢?没有。这一个转变,现在还没有到来,现在我们还没有胜利。但是胜利是可以争取到来的。抗日战争就要努力达到这个由失败到胜利的转变点。”他又讲:“孙中山先生远在五四运动以前,就是当时政府的叛徒,他反对了清朝政府,并且推翻了清朝政府。他做的对不对呢?我以为是很对的。”他为此进一步说明:“因为他所反对的不是反抗帝国主义的政府,而是勾结帝国主义的政府,不是革命的政府,而是压迫革命的政府。”仔细揣摩就会感到,不用“那么,现在已经转变了没有呢?”和“他做的对不对呢?”讲话也能说得通,然而会显得比较沉闷,内容会有些生硬。使用设问后,巧妙地实现了前后内容的衔接过渡,讲话有了更多节奏变化,增添许多生动色彩。
' O( v" j# } o( ]) L1 U
+ ~. {5 J( K. }/ B % X5 g. I+ Z6 S' `* I- }" e
; g& ?* k, G" m7 n/ r$ C
使用重叠设问,加强语言力量。例如,在阐述中国革命对象和性质时,毛泽东连续使用了几组重叠设问:“中国的革命,它反对的是什么东西?革命的对象是什么呢?大家知道,一个是帝国主义,一个是封建主义……革命是什么人去干呢?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?就是中国的老百姓……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?我们现在干的是什么革命呢?我们现在干的是资产阶级性的民主主义的革命,我们所做的一切,不超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。”这些重叠设问,前后两问内容相同,答案却只有一个。然而,由于使用重叠设问手法,语言分量大增。
: l! r1 t& W0 _( E; h' C6 \' i- M: i; W4 K- o
- _! o6 c/ s( r+ a% S3 s. z* Z
颠倒问答顺序,即将设问句的语序改为先答后问。在讲到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毛泽东说:“你们看,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,这不是胜利了吗?”讲到延安青年运动时他说道:“今天到会的人,大多数来自千里万里之外,不论姓张姓李,是男是女,作工务农,大家都是一条心。这还不算全国的模范吗?”颠倒问答顺序,看似不合设问常规,却丝毫不妨碍语意表达,反而给人留下更突出的印象。
$ g+ U8 C4 D6 J5 M
/ T% P! k# k! r0 Z7 I! j# K' s
F a* _! L' e! E/ [# B, A3 A4 X/ d- v z( b
来源:摘自2013年5月《新湘评论》姬瑞环/文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