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照本宣科念稿子 台上照本宣科,台下昏昏然。这是当前讲话的一个很大弊病。此类讲话结束,巴掌声也很响。这种“响”往往不是认可,而是“终于讲完了”之后的“欢送”。笔者工作十余年,听了那么多讲话,个人以为,讲新话,讲自己的话,用自己的发现,讲出有思想、有个性的话,而不是念稿,这样的话听了才带劲。2 Z, w2 r2 P' B3 K( M! {
) F" t0 v" ~4 [2过分追求四六句四六句就是多以四字、六字相间成句,注重声律,特别讲究对仗,起于中、晚唐。它的好处是什么呢,就是文章形式特别优美,充满了一种美的仪式感,看起来确实赏心悦目。缺点是什么呢?就是因为过分注重美感,逐渐走向了形式主义,妨碍了思想内容的表达,成为了文章的桎梏。如果一个领导提前准备的讲话,把重点放在了形式上,在内容上花的时间必然少了,势必难以让听众“嗨”起来。: m6 W' c5 S8 l. ~. s
8 T! s! U0 |8 E& x. G9 F2 L; E3台上讲话不抬头目睹过很多领导讲话。有些领导在讲话的过程中,自始终至终很少抬起头来!即便抬头,也是象征性的,而后迅速低下头。领导对讲话稿内容不熟,肯定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。因为不熟,怕抬头打乱了自己的视线,再低头时找不到前次念的段落章句,闹出笑话,有损领导面子。面对三五十、百八十甚至更多台下尊重的目光,讲话的领导在台头却始终低着头念稿,怎么看怎么不像是在作指示、提要求,而是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同志在众人面前作检查。* U: r4 h0 [- }8 w! T% H) x
7 \: V; b1 W8 j
4自始至终一个调耳闻过许多领导讲话。从头至尾,都是一个声调念稿子。无抑扬顿挫,干干巴巴,再好的稿子,到了这样的领导嘴里,也会产生情感衰减,效果大打折扣。当然,我们不提倡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带着丰富感情念稿子。在一些重要会议场合,像党代会、人代会,念稿子不能有太多感情色彩,这样显得庄重、严谨、标准、规范。但是,领导讲话更多是布置工作、鼓舞士气、总结讲评,这些场合需要一定的感情。
1 Y$ `1 A2 F& e" U7 V + E/ t: r: m l- h9 n
5四目从未有交流领导在讲话时抬抬头,用目光巡视、探询,就会发现有很多意会的笑容、意会的眼神、意会的点头。当然,也会发现有一些迷惑、一些不解,甚至不否认还有一些抵触和一些反对。这些都是对领导讲话的一种理解──正面的或负面的,积极的或消极的。互动不也就在其中了吗?有了这样的互动,领导起码也可以对自己讲话的效果及至所要落实的工作,有了一个大概的底数吧!
5 f) d7 X, m9 R" K
5 ^5 S7 A8 ^9 y/ L, T- K) I, C6正襟危坐常喝茶台上端端正正地坐着,念几分钟稿子就喝一口茶。半个小时讲话,喝了十多次。喝茶时,不是迅速喝完赶快念稿,而是慢慢吞吞品茶,时不时还发出声响吧唧嘴。之后,再低头,慢条斯理继续念稿。领导在上面念稿,常常是“口干舌燥”,需要喝茶,可以理解。但是,喝茶次数多了,会议时间就会增加;喝茶姿势太“优美”,听众就会很“忧伤”。有的时候,还是要考虑一下听众感受。这也群众路线在主席台上的体现。1 j" j+ k; X* u* m
# B5 r. ? z+ n* ]9 S7看到打盹就发火领导在台上滔滔不绝,眉飞色舞,突然发现台下有人打盹。不问青红皂白,劈头盖脸就是一顿“熊”。倒是镇住了场子,其实也丢了面子。这不仅会影响接下来的发挥,也会让群众觉得不稳重。遇到这种情况,不仅要以艺术的手段予以委婉批评提醒,还应该分析为什么会有人打盹,反思自己不足,及时予以纠正。当然,不管领导讲得好坏,台下睡觉都是不应该的,起码也该尊重一下吧。
/ A* h6 R8 \* U4 Q3 O+ F
# f }. Q& g; W8举例都是想当初领导肯定是很厉害的,因为不厉害是当不上领导的。如果一个领导讲话举例子时,言必说“想当初”,群众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?如果这个领导打过仗、救过灾、作出过重大贡献,说一说“想当初”,可能会受欢迎。如果这名领导仅仅是为了抬高自己,这样的“想当初”只会让群众不自在。“想当初”的言外之意是,你们都不如我,你们都得向我学习,你们都要对我毕恭毕敬!
6 q5 e1 M. g% C( \' z" z * F+ w* ]* v# j
9肆意发挥不计时本来计划半个小时的会,领导一旦讲起来就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,硬是讲了一个小时。自己倒是讲嗨了,群众却蔫了。6 H1 V. x: {. k3 [; ?
5 {+ }; V+ L$ P8 V% W* T4 r10东拉西扯不着边时间长就长吧,最怕时间长,讲话内容还着边。讲的都是无关紧要的事,都是群众不愿意的听的事。原因多是会前准备不足,不知道讲什么。生怕讲不到位,干脆多讲几句。结果讲得越多,越绕越远。口出万言,离题万里。 # o8 S; [6 S4 R2 E9 M
习近平指出,改进文风,在三个方面下功夫、见成效很重要。一是短。力求简短精炼、直截了当,要言不烦、意尽言止,观点鲜明、重点突出。坚持内容决定形式,宜短则短,宜长则长。二是实。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,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,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。三是新。在研究新情况、解决新问题上有新思路、新举措、新语言,力求思想深刻、富有新意。 ( D) o* I' B% t
|